





初夏时节,行走于金湖县,眺望附近的河面、湖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不时有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近年来,金湖县围绕“建设更富魅力的现代化水韵湖城”目标定位,做活“水”文章,把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结合起来,以水为媒打造生态宜居的水乡园林城市,取得了丰硕成果。荷花荡、三河湾水利风景区创成国家水利风景区,水上森林公园积极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2022年,淮河入江水道金湖城区段创成淮河流域首批幸福河湖暨江苏省幸福河湖。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持续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打造出更高层次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金湖县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卫兵表示。
晨曦中,湖面波光粼粼,时不时有一两只野鸭在湖面钻进钻出。漫步于三河湾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绿道,景观树木错落有致,草木花香沁人心脾,湖面吹来阵阵清风,耳畔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
“我家就住在这附近,这里湖水清、风景美,每天早晚我都会沿湖畔遛遛狗、吹吹湖风,感觉特别幸福。”市民李晓梅说。
近年来,金湖县委、县政府想群众所想,因地制宜、因水利导,实施引水润城、水系连通工程,把淮河之水引入城内,疏通城市原有河道,修复城区原有湿地资源,让水活起来、循环起来。该县先后实施大兴中心河活水工程、城西河活水工程,推动城区水系循环畅通;开展河道清淤和黑臭水体整治,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清淤、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改造利农河东岸风光带,建设新建河风光带,新建城东公园生态景观;坚持源头治理,防早治小,推动河湖景色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目前,金湖城区已形成“五纵五横”水网,实现城区河道的循环流通,有效改善了城市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引水润城工程,实现水系连通,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风貌;城市景观提升及生态治理工程,营造了绿色、活力四射的滨水生态长廊,建成了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如今的金湖,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淮安大地上。
风景秀丽,湖水清亮;水产资源丰富,尤以白马湖“大三鲜”(大闸蟹、黄鳝、甲鱼)最为出名……全面落实退圩还湖、退网还湖、退渔还湖政策之后,金湖县白马湖村村民捧着生态“金饭碗”,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我是渔民出身,退渔还湖后就用住家船,在湖边开起了渔家乐,去年一个国庆节黄金周就赚到3万多元。”从传统渔民转型从事餐饮后,村民刘元标彻底摆脱了过去“湖上漂泊、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如今,白马湖村“旅游牌”越打越顺,去年吸引游客约50万人次,全村从事农家乐、渔家乐的村民每家平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近年来,金湖县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做足“水经济”文章,整合利用水资源优势,沿入江水道、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建成全域旅游绿道,沿线打造十里果林、金绿源等各类特色旅游区,并依托三河湾水利风景区,开通水上游线路,打造水韵旖旎的百里画廊、水工文化展示长廊,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全链条发展,形成旅游先行、百业兴旺的综合带动格局,真正实现“美丽生金”。
全域融合下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水”成了金湖县文旅发展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来越红火。今年“五一”假期,金湖县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旅活动精彩纷呈,累计接待游客39.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2.6%;旅游总收入5.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96%,“诗与远方”新图景正在水韵湖城徐徐织就。
金湖老渡口,裹着时光的回忆。曾经的老渡口,承载了淮河入江水道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见证了金湖的发展。如今的老渡口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了市民们休闲消遣的场所。
一条河流、一汪湖泊,不仅是家门口的风景、生活的诗和远方,而且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金湖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金湖县坚持把“水”作为城市建设的“灵”和“韵”,融入尧文化、水文化、荷文化等元素,持续改善优质水生态、建设绿色水景观、展示特色水文化,将金湖打造成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金湖县将新建水利工程与全域旅游建设资源相结合,积极打造入江水道文化带,建设绿道起点公园、镇水铁牛、淮河风光带等节点工程,把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淮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大力建设水文化载体,建成柳树湾湿地公园、三河南堤风光带水文化工程、金湖绿道等工程,启动建设金湖县河长制工作展示馆和水情教育基地,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景观,彰显区域河湖文化特色,锻造有金湖特色的人文水景和乡愁记忆;积极创建精品生态水乡,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美乡村、特色渔村建设的同时,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绿美村庄1个、美丽宜居乡村7个。
■融媒体记者 郭敏杰 蔡雨萌 通讯员 曹誉馨 詹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