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靠种稻养虾也能“既吃馒头又蘸糖”

靠种稻养虾也能“既吃馒头又蘸糖”

发布时间: 2024-07-05 10:16  关注度:636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时家集地处淮安最南端,与安徽天长、滁州交界,平原地貌延伸至此,渐渐失去“统治地位”。尽管与平原村落相比较,这里丘陵较多,但却并不缺水,过去甚至经常遭受水患之苦。

山城盱眙,因龙虾而名闻遐迩,享有“龙虾之都”的美誉。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盛名之下的“盱眙龙虾”,若从龙虾养殖的历史与出产龙虾的品质来论,“资历”够老、品质上乘的村居当属盱眙县时家集。

时家集地处淮安最南端,与安徽天长、滁州交界,平原地貌延伸至此,渐渐失去“统治地位”。尽管与平原村落相比较,这里丘陵较多,但却并不缺水,过去甚至经常遭受水患之苦。

水患来自水库。时家集位于时湾水库附近,多雨季节水库泄洪,时家集是“洪水走廊”,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农田皆受其害。因此,在平原村落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季麦子一季稻”的耕作模式,到了时家集却“水土不服”,成了村民百姓的“奢望”。

“缺水,要命;水多,也要命。种稻子还行,种麦子死路一条。”该村党总支书记韩红兵说,直到现在,时家集还有280多名村民领着泄洪区移民补贴。

种稻子行是行,就是过分单一,即便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每亩水稻的收成也一眼能望到底。年轻人坐不住了,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守着时家集的“一亩三分地”。

彼时的时家集,可谓是家家急。

时家有急处,时来运转时。2005年,盱眙县在全县推行“虾稻共作”的耕种模式,稻田里养龙虾,一举两得。时家集村“两委”班子火速响应,经过商议,班子成员带头,每人承包30亩水稻田搞“虾稻共作”,为村民蹚路子、放样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时家集家家户户应时而动,跟着出去“取经”,围着专家请教,冲着“虾稻”较劲,“虾稻共作”在全村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共作面积达9000多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7%。

共作面积大,龙虾产量多,个头大且品质优,各地的龙虾商贩慕名而来。商贩到了时家集,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的龙虾一家一个价。村民们对商贩的这种行为既不满又无奈。

“散户,加之不懂行情,不掌握议价主动权,肯定要吃亏。”对此,时家集村“两委”从“集”字入手,“集”中生智,成立龙虾产业党支部,建立农户合作社,对全村养殖的龙虾实行统购统销,让村民们无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镇村联手投资150万元,兴建龙虾交易市场,同时配套建设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冷库。自此,时家集村民实现了“养虾有道、卖虾无忧”的目标,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也纷纷回乡,加入到龙虾养殖队伍中来。

朱文刚是其中之一。过去,朱文刚走南闯北,长年在外跑运输,难得回村。自打得知村里推行“虾稻共作”,还搞出了名堂,他果断回到时家集,流转土地30亩,种稻养虾。

如今,朱文刚已成为时家集名副其实的“虾将军”,仅靠种稻养虾每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这阵子养的是虾苗,过段时间就能开售,等着数钞票。”朱文刚说,时家集水质好,养虾苗不费劲,稳赚不赔。

“1亩地,单纯种水稻,每年收入大概1500元,套养小龙虾,综合收入可达4500元。”算起收入账,韩红兵如数家珍,“亩产量高了,土地就成了‘香饽饽’。”仅村集体发包的土地,每年就可带来租金收入90万元。

“虾稻共作”,虾能苦钱,稻子也跟着身价倍增。“这种耕种模式之下,稻子不用打药、施肥,碾出的稻米特别受城里人欢迎。”韩红兵说,时家集接下来要打的一张“王牌”,就是“虾稻米”品牌。

“王牌”怎么打?搞电商销售。村“两委”正在谋划——

先培训,后试点,再面上铺开实战,要让全村的老百姓种稻养虾“既吃馒头又蘸糖”,甜上加甜,两头赚。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舒 何弦 金苏 赵启瑞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