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初,花生大棚内热气腾腾,69岁的袁翠兰刚把身子探进去,额头上就渗出细密的汗珠。她挥起手中的锄头给脚下的花生松了松土,再蹲下身子抓住花生的茎叶,顺势一拽,饱满的花生从泥土里现出身来。
最近,位于淮阴区淮高镇刘河村81号兵站家庭农场的花生“抢先”成熟,开始进入采摘阶段。“我们这里的花生是早产品种‘益花1号’,不仅成熟早、产量高,口感也好。”81号兵站家庭农场负责人郑厚春捧着一大把刚采摘好的花生展示说,剥开一颗花生,粉嫩的外衣,鲜嫩欲滴,放入口中,细细品尝,脆嫩甘甜。
81号兵站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郑厚春是一名退役军人,1999年退役后干过工程,后来回到刘河村,在家乡干出一番天地来。2021年,郑厚春在村里承包了一块300亩的地,种植瓜果蔬菜,不仅自身收益不错,还带动了村里40余名群众就业。“你看,现在种花生的这块地在冬天的时候种赤松茸,之后赤松茸的废料可以帮助花生长得又大又好吃。”郑厚春说。
虽说今年是郑厚春第一年尝试种植花生,但总体来说还算顺利。“一天的订单有150多公斤,大多都是社区团购,还有一部分要发往苏南的城市。”他开心地说。
为了让种植的花生口感更好,郑厚春主动找到退休农技专家戴朝新帮助他,戴老一口答应下来,无偿提供技术和引进良种。“戴老没事就来地里转转,瓜果蔬菜有什么问题,他一眼就看出来了!”郑厚春说,今年首次种的20亩花生,亩产750公斤,预计销售额超10万元。“明年打算再多种些!”郑厚春信心满满地说。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 高婷婷 高尚杰,通讯员 刘云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