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上名医 >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记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卫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记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卫

发布时间: 2024-08-27 10:27  关注度:744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孙卫,博士、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淮安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先后获评“淮安市医保十佳诚信医师”“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在消化内科疑难危重疾病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孙卫,博士、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淮安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先后获评“淮安市医保十佳诚信医师”“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在消化内科疑难危重疾病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孙卫出生在苏北农村,父母都是乡村医生。那时条件艰苦,没有专门的乡村卫生室。在孙卫的记忆中,她家就是个小医馆,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乡亲们找父母看病。耳濡目染之下,孙卫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她立志要像父母一样,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行医救人”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孙卫的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孙卫如愿考上南京医科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怀揣家人的殷切期望,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孙卫踏进了大学校园。在一次班级组织的五四青年节活动中,孙卫深刻理解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意义。她不再抱怨厚重的书籍、频繁的考试、刺鼻的福尔马林,不再畏惧实验室的老鼠和蟾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孙卫在校期间多次获学校和国家奖学金。

然而,孙卫追求知识的脚步远不止于此。2008年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在院期间,她亲眼见到80多岁的退休老教授风雨无阻,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临床一线,在带教学生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在这座省内首屈一指的教学医院的熏陶下,她深刻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这些话的含义并运用到现实中。2014年,她考取了南京医科大学消化系病专业研究生。2023年,她继续攻读消化系病专业的博士。十二年的学医之路,在外人看来辛苦且枯燥,但孙卫却乐在其中。

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孙卫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谦卑之心。在省人民医院工作的几年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都是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每日奔走在临床一线和实验室,收治病人、书写病历、查房、会诊、业务学习、收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虽然身心俱疲,她却甘之如饴。在日复一日高强度的磨炼中,她由一个懵懂的医学生蜕变成一名合格的医生。

就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孙卫却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辞去了省人民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淮安。谈及此事,孙卫说:“因为有两件事情触动了我,我想把省级医院的临床思维带到基层,为更多群众普及疾病知识。”

2010年的夏天,孙卫接到急诊电话,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危在旦夕。作为年轻医生的她主动要求参加抢救。历经48小时不眠不休的抢救后,患者最终度过危险期。然而,时隔15天后,孙卫电话回访病人情况,家属却告诉她,患者去世了。孙卫了解到患者在出院后情况良好,2天前因便秘去当地卫生院就诊。医生用肥皂水灌肠,并予硫酸镁口服,患者当天出现昏迷,未能抢救过来。45岁,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因基层医生的不当操作而离世,她感到惋惜又痛心。她的研究生导师汤琪云教授曾告诉她:“国家的基层医疗还很薄弱,需要新鲜的血液,基础打牢了,这个行业才能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2014年,孙卫的母亲突发脑出血去世。趴在母亲床前痛哭的孙卫感到无力又懊恼。她知道母亲有房颤病史,却没有带她定期检查,排查高风险因素。满心愧疚的孙卫想起汤老师的话,她毅然辞去省人民医院的工作,回到淮安,深入基层,拓展医疗业务,培养基层人才,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作贡献。

进入市三院消化内科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孙卫积极发挥所学,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及相关镜下治疗,带领科室人员向患者普及消化道知识。为了学习更先进的医学知识,她留下刚满1岁的女儿,再次奔赴省人民医院脱产学习。周末休息时,她再返回市三院为患者做内镜检查及治疗。只要患者需要,她都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第一时间出现在科室,为他们排忧解难。频繁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虽然累,但她觉得很充实。

相较于一线城市大医院的人才济济,孙卫切身感受到基层医院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家乡人民更渴望“家门口”就有好医生。她说:“不管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有患者的地方,就要有医生,这就是我的职业理想和追求。”

■通讯员 丁华珍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