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中,有一名淮安人!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中,有一名淮安人!

发布时间: 2024-10-30 13:25  关注度:232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很快,包括爆炸现场的尘埃等在内的标本材料就被送往后方基地进行研究。在众多研究者当中,就有一名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淮安人——于永昌。当时作为一名助理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爆炸效果的测量研究工作。日前,淮阴工学院退休教授于永昌老人收到了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颁发的“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本次纪念章的获得者全部为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工作尚健在的同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淮阴工学院退休教授于永昌获颁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很快,包括爆炸现场的尘埃等在内的标本材料就被送往后方基地进行研究。在众多研究者当中,就有一名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淮安人——于永昌。当时作为一名助理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爆炸效果的测量研究工作。日前,淮阴工学院退休教授于永昌老人收到了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颁发的“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本次纪念章的获得者全部为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工作尚健在的同志。

1959年8月,于永昌收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开学后到了学校,于永昌得知,为了培养更多原子工程科研人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次面向地方招收原子工程专业学生,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1964年9月刚毕业,于永昌和他的同学们就第一时间赶往北京的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报到,紧接着被送往前方基地。那时候,经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艰苦创业,研究基地的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有房子,有食堂,甚至还有了医院、电影院。”谈及此,于永昌的眼里充满了对前辈们的敬仰,同时他也更加懂得了“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院训。

在研究基地,于永昌成为一名助理研究员,从事三个课题的研究,涉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效果测量、氢弹原理试验。这一干就是5年。1969年,于永昌投身三线建设,他被抽调到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机关,参与新基地的筹建、搬迁工作。当新基地在四川建成后,于永昌被分配到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机关科技部计划处,在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小型化、武器化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1987年,于永昌告别了研究院,离开了一线科研岗位,回到了家乡淮安,回到了年迈母亲的身边,进入原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后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成淮阴工学院),开启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多年来,即使在地方工作,于永昌依然传承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不少孙辈,仍然投身于国防科研工作之中。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通讯员 王启松 徐倩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