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名人 > 风卷红旗到茅山——张鼎丞

风卷红旗到茅山——张鼎丞

发布时间: 2015-07-16 11:05  关注度:3447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淮安新闻网
导读:风卷红旗到茅山张鼎丞,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

张鼎丞, 1898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金砂乡西湖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1929年后,张鼎丞历任中共闽西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支队司令员。4月18日,张鼎丞率部抵达安徽歙县岩寺潜口。军部决定将粟裕领导的闽浙边红军游击队编入二支队,张鼎丞仍任司令员,兼东南局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为开展敌后抗战,钳制向华中内地进犯之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张鼎丞、粟裕率二支队积极向宁沪、宁芜铁路及各沿线敌军薄弱地带展开了袭击战和破击战。7月,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东进江南,直逼京沪,渡江北上,进入华北”的指示,张鼎丞率二支队挺进苏南、安徽边界地区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一带,初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二支队进入敌后初期,张鼎丞就十分重视发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1938年7月,在成立中共苏南特委的同时,成立了江阴、当涂、溧阳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许多开明士绅、地主、资本家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的感召下,自觉自愿捐献寒衣,解决我军一些困难。由于有效地开展了统战工作,二支队在苏南争取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地主自卫团整编为新四军,很快打开了局面。

张鼎丞作为二支队司令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和粟裕率部先后取得了新丰、句容城、小丹阳等大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甚至南京城郊机场、雨花台畔也响起了他们的枪声。1938年9月到12月,二支队先后粉碎了日军二三十次大小“扫荡”。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为坚持江南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9年5月,党中央通知张鼎丞赴延安汇报工作。皖南事变后,张鼎丞任新四军第七师师长,并被选为新四军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1945年4月,张鼎丞出席了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16日,张鼎丞因病在北京逝世。(皓如 撰稿)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