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千年古堰上,水清岸绿尽收眼底,老街静谧安宁,白墙青瓦错落有致,别具韵味。漫步在淮阴区高家堰镇高堰村,仿佛置身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在高家堰镇高堰村,有一条东西走向、长度约800米的大街,东起二河堤,西至青年路,名为高堰老街。“西有都江堰,东有高家堰。”“高堰”得名于世界文化遗产点——高家堰(洪泽湖大堤)。2006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作为运河水利工程遗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高家堰(洪泽湖大堤)始建于汉代建安年间,原名捍淮堰;明代始以“高家堰”为地名。清代为统筹黄淮运综合治理专设高堰厅,承担修复高家堰决口、加筑子堰等工程。关于名称由来,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高家堰”应为“高加堰”,因清代为治水需不断加高堤堰。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中也用过“高加堰”这一名称。成书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行水金鉴》解释了“高加堰”的“高加”二字:“为护运道,邑井,宜加高而名之,盖益加而益高也。”由此可见,“高家堰”和“高加堰”两个名称都被使用过。“高堰”一词,不仅形容堤堰之高,也蕴含着登高望远、展望美好未来的寓意。
近几年,高家堰镇通过咨询专家、精心设计,对高堰老街进行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平坦宽阔。高堰老街与世界文化遗产点高家堰(洪泽湖大堤)融为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街道周边有“关帝庙遗址”“镇水铁牛”“乾隆御碑”等宝贵遗迹,还建有高家堰治水文化展示馆,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现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的高堰老街,既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也有热闹的市井氛围。白日宁谧如画,入夜则烟火升腾,各类摊点熙攘林立,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助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徐天魁,通讯员 刘建方 孙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