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环城东路周信芳故居进巷子,便踏入了都天庙老街。斑驳的砖面老路在脚下蜿蜒,小巷里悠闲聊天的老人,砖瓦上留下的刻痕,旧宅里迎风盛开的泡桐花……这里写满岁月悠长,行走其中宛如踏入时光隧道。“古琴拨动运河烟,晾晒的岁月拉满院前,谁家庭院锁秋千,摇摇晃晃又千年。”南船北马乐队的《都天》唱出了这里的真实韵味。
都天庙老街所在的都天庙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里运河南岸、环城东路以北,与花街仅有一街之隔,虽在闹市,却颇有“庭院深深隐于市”的味道。自清江浦开埠、都天庙建成,随着运河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宅街巷。郎静山故居、周信芳故居、都天庙、文会庵、大众剧场……这里是老城区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氤氲着城市记忆的市井余韵。
2018年,都天庙历史文化风貌区改造项目启动,将风貌区内的建筑划分为“2+5”建筑群落,分批进行修缮改造。前不久举行亮灯仪式的清江无线电三厂板块正是风貌区修缮改造的重点,其位于风貌区西北角,毗邻喧闹的东大街。
“改造过程中,我们秉持修旧如旧的建设理念,保留街巷原有肌理,形成‘怀旧风茶酒雅集’的街区格局。”清江浦城投集团都天庙片区项目负责人夏欢全程参与改造项目,他详细介绍了改造中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施工中遇到缺失的老砖老瓦,就用同样质地、颜色的砖瓦修补;对于老建筑使用稻草做的保温防水层,修缮时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做法。改造后,这里既保留了老厂房的历史韵味,也拓展了现代化的功能空间,重现当年风采。
时光深处,情怀依旧。看到改造后的老厂房,闸口街道博古社区老街坊朱奶奶触景生情,太多的回忆涌上心头。“原来这里非常热闹,后来年轻人都出去了,现在又有了当年的感觉。”说起这一带的故事,朱奶奶了然于心。她亲历着小巷的市井生活,见证着本土工业发展的时代变迁,这里寄托着她的乡愁。
春日的午后,漫步其中,一座座青砖老式建筑静静矗立,富有年代感的深色木质门窗、钢结构加固的木质屋梁、一张张弥足珍贵的黑白老照片,每一处都隐藏着沉淀的时光。走进室内,各个新潮店铺里复古文艺风的室内设计搭配高颜值的家具摆设,城市记忆与现代风尚完美融合,上演华丽蝶变。
老房子改造完,如何让街区留得住乡愁、带得动消费?去年年初,清江浦区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连华与在花街经营文创、餐饮店颇有经验的于杰以及他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他们参考大量文化名片型文旅街区已有的成功经验之后,决定以清江无线电三厂的建成时间给老厂房取名“都天坊1955”,将街区定位为“集聚强IP品牌的主理人文化商业业态,引领国潮范的新淮式生活风尚”的公共休闲空间,以新一代消费群体偏爱的主理人店运营方式,通过提供有调性、有态度的服务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和文化体验。
璞园糖水、青蜂甜品、未来艺术商店、都天里南洋餐厅、习惯咖啡、囿山植造……眼下,首批入驻的11位主理人每天都“泡”在店里,紧锣密鼓地忙着装修的收尾工作,为“五一”开街做着最后的准备。
新旧交融,如何让老街巷“活”起来?讲好新故事。这些日子,作为主理人和街区运营总策划的于杰每天会议不断,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工作要点。身为“90后”,他深谙年轻消费者的求新心理,为追求开街火爆出圈,特别邀请徕卡相机、北邦户外、Sagrada Madre等各类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本土首秀快闪活动,打造品牌集聚效应。
“开街后的‘都天坊1955’会很热闹,我们的愿景是打造历史创意园区里的新兴消费场景。”除了吸引眼球的运河青年“生活方式”快闪店,于杰的运营团队还策划了“在都天”青年音乐现场、“怀旧影像”露天电影放映会、一日店长“探都天”等各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主题活动,用现代方式演绎老街巷记忆。
悠悠运河处,盛世繁华里。都天坊1955街区将接住电视剧《北上》带给花街的流量,重回大众视野,成为清江浦的又一热门打卡地标,让老街巷留住古韵、焕发新生,不断引领本土文旅消费走向新高地。
■通讯员 蒋颖颖
下一篇:名胜林立的西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