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晚报讯:4月7日,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4名志愿者在观测活动中,成功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这一发现填补了淮安地区该物种的观测空白,为研究内陆湿地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至此,淮安境内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至8种,包括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白鹤、黑鹳、秃鹫、黄胸鵐等旗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淮安样本”。
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余星翰介绍,当日上午,他与志愿者左桂红、李婧、马志宇在湿地观测时,发现一只通体雪白、长嘴扁平如琵琶、面部呈黑色的鸟。“它通体雪白,长嘴扁平如琵琶,黑色的脸部仿佛戴着一张神秘面罩,当时我一眼就认出是黑脸琵鹭!很是意外和惊喜!”余星翰说,随后,他们一行四人都拿起相机拍摄下了这只黑脸琵鹭。
据余星翰介绍,黑脸琵鹭因其独特的琵琶状长嘴和标志性黑脸得名,是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存成鸟仅约6000只,其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黑脸琵鹭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通常选择东亚至东南亚的沿海滩涂作为迁徙驿站。它们的每一次现身,都被视为当地的“生态晴雨表”。
“其实这三年来,一直零星有观测志愿者有关于黑脸琵鹭的疑似报告,淮安监测区域内的21个观测点,三年累计记录到291种鸟类,黑脸琵鹭却始终没有被记录到。”余星翰说,如今三年坚守终于拍到黑脸琵鹭。
南京林业大学动物学博士陈泰宇表示:“黑脸琵鹭在内陆湿地出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表明随着生态廊道建设,部分沿海迁徙鸟类开始探索内陆路线,淮安有可能成为连接长江湿地网络的关键节点。”
■融媒体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