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装备制造赛道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项目比赛落幕,市高职校工业机器人代表队取得学生组金牌、教师组银牌的优异成绩。
在淮安职教圈乃至江苏职教界,提起市高职校工业机器人代表队,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点赞:2017年,市高职校首次组队参加机器人技术应用省赛,顾大大、黄永镇获得中职组二等奖;2019年1月,周权、周弘烨获得省赛中职组一等奖;2019年6月,周权、周弘烨获得国赛中职组一等奖;2019年12月,朱鹏程、朱浩然获得省赛中职组一等奖;2021年3月,朱浩然、吴少龙获得省赛高职组一等奖,颜志豪、刘佳乐获得省赛中职组一等奖;2021年6月,颜志豪、刘佳乐获得国赛中职组一等奖;2023年8月,颜志豪、刘佳乐获得国赛高职组一等奖;2024年10月,濮正阳、胡孝天、杨建宇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装备制造赛道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金奖第一名……这个优秀的团队共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奖1个、国赛一等奖4个、省赛一等奖9个。
市高职校由创建于1979年的淮阴电大和创建于1992年的淮阴市职教中心合并而成,后相继并入市信息工程学校、酿酒中专、女子职业学校。2009年,市高职校由市政府和淮安经开区管委会共建共管,2012年迁入徐杨路新校区,实现办学业绩和办学层次的跃升,现已成为一所集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先后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
作为一所建在淮安市、扎根淮安经开区的职业学校,市高职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依托经开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开设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计算机应用等热门专业。2017年,为适应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求,该校在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增设工业机器人方向。2019年,五年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功申报,得到众多考生及家长的追捧。该专业从一个班增加到两个班,录取分数也逐年提高。
市高职校党委书记孙杰表示,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校将增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0年以来,市高职校招聘引进38名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33名,有力地充实了教师队伍,改善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该校通过实施师德、名师、青蓝、双师、培训“五大工程”,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先后建成省、市级名师团队16个,有6人获评正高级职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为扶持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市高职校投入近千万元采购先进设备,并为其配备一个以老带新的指导教师团队,招聘引进正高级工程师1人和硕士研究生3人,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将黄永镇、周权、周弘烨3名优秀毕业生招聘回校,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他们结对,手把手地传授、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经他们指导,5名学生夺得省赛冠军,9名学生被保送进入本科院校就读。
市高职校工业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团委书记王迪介绍,整个团队老中青结合,分工明确,目标一致,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逐渐形成非常好的学习、训练、工作、研究氛围,引领一届又一届学生向前奋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市高职校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形成订单班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专业,与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自动化人才团队,打造校企合作2.0升级版。企业将先进的机器设备放在学校供教学、实训使用,将企业大师工作室建在学校,让企业导师全面参与课程教学和校内实训。企业从五年制高职机器人专业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者成立自动化人才团队,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实习,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培养,精准对接企业工作岗位和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经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通讯员 王学品 曹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