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近年来,为更好统筹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盱眙县依靠农业大县和生态大县双重优势,聚焦“农田退水、渔业尾水、畜禽粪污”三大重点,紧扣“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可增效、可感知可评价”原则,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系统治理,做好循环利用“水文章”。盱眙县始终聚焦“水”这一核心要素,坚持系统性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据统计,2024年全县新增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个、绿色防控基地2个,建成粪肥消纳基地5.5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3年分别减少0.6%、0.5%。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均、丘陵高岗区域缺水较为严重等问题,加快建立节水灌溉体系,开展全过程减污、节水监测与研究。淮河沿湖大道片区农田面积近2万亩,以往部分农田因距离水源较远,一般需等待10天以上才能进行灌溉。现在,通过农田退水循环再利用,1天之内就能完成灌溉,且由于灌溉距离缩短,水源流失变少,年可节水11.5万立方米,每亩还能节省电费15元,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放大综合效益,建好“吃干榨净”价值链。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原则,以点带面,加速推进形成一批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价值转换新模式。所有生态试验单元同步申报高级别农产品认证,以盱眙龙虾为引领,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矩阵。全县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65.4万亩;拥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46家、获证产品10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80%。积极抢占农业碳汇交易等新赛道,充分利用5个万头猪场畜禽粪污沼气工程,年均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积极寻求通过林地补划指标推进林业碳汇指标交易,加快形成多元化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按照“土地连片、产业升级、生态优美、效益提升”总体思路,整合农业土地资源,通过小田变大田等方式,充分挖掘闲置地、零星地潜力,实现空间收益最大化。发挥生态农业在美化农村形态、发展优质业态、提升乡村神态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打造一批融合示范点。
2024年,全县实现村集体增收约4000万元,切实将生态空间转化为发展空间、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凝聚工作合力,打好资源整合组合拳。坚持以全局性视野、系统性思维谋划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力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将生态农业建设写入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严快紧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各镇街部门责任分工,建立“1+4+N”工作机制,持续汇聚各方资源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现场指导、压茬推进。各镇街“一把手”亲自挂帅,因地制宜制定单元建设方案,形成上下联动、紧密配合、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试验单元示范引领和龙虾产业集团牵头带动作用,科学用好市场化手段,持续提升吸引力和参与度,有效激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石马山农业、叶湖农业、汉世伟等一批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坚持以改革思维、创新举措,破解项目资金难题,通过科学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全域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动员市场主体加大投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生态农业集聚,实现资金同步使用、项目同步建设。
■融媒体记者 姜采兰 左文东,通 讯 员 李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