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从田畴沃野中走来,
带着莲风荷韵,携着泥土芳香。
数十载踔厉笃行、初心不忘,
数十载负任蒙劳、坚毅前行,
她把淮海平原的风情乡韵
转换成勾魂摄魄的
“好风光”“二泛子”“双起腔”,
奉献给了她毕生钟爱的舞台,
奉献给了这日新月异的时代。
她广采博收、潜心研磨,
她苦心孤诣、承前启后,
耗尽心血汗水,
让淮海戏旦角儿“杨派”表演艺术
在淮海大地流播传扬。
杨秀英,是极为普通的名字;
而淮海戏杨秀英,却蜚声艺坛,
令人肃然起敬!
人们敬慕她
舞台表演的炉火纯青,
人们喜爱她
纯正唱腔的端庄大气,
人们感佩她
对剧种、对舞台的一生痴绝,
人们赞叹她
对艺术、对观众的精诚敬畏。
提到淮海戏,
大家就会想到杨秀英;
说到杨秀英,
人们就会想到淮海戏。
她与淮海戏,
已水乳交融、凝成一体,
成为旦角儿表演的领军人物。
她终其一生,心无旁骛、踏实勤奋;
她经年累月,研磨精进、不断攀登。
她以生命为笔、心血作墨,
精心谱写讴歌时代的华美篇章。
数十载粉墨春秋,
“感恩”二字,如刀刻斧凿,
烙印在杨秀英的内心深处。
她出身贫寒,
7岁时家逢不幸、厄运连连。
她亲眼目睹了
父亲病逝、奶奶失明、
孤儿寡母、家道凄寒。
这悲惨的一幕幕,
让年幼的杨秀英刻骨铭心。
11岁才上学的她,
不料又患上严重的骨结核病,
这一病,竟拖了三四年之久。
命,似冬草羸弱、雪压霜欺;
心,如岩松坚韧、百折不挠!
性格沉静、轻声慢语的杨秀英,
聪颖灵秀,钟爱淮海戏,
脚踏实地,再难也不回头。
1955年,杨秀英如愿以偿,
被选入泗阳县淮海剧团,
她的梦想得以实现,
心底充满了如火的青春活力。
春秋寒暑,她带病坚持练功演出,
得到朱云兰、温林两位老师的真传,
很快唱红成名。
她感恩剧团的姐妹兄弟,
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感受到同事间浓浓的友情……
泗阳五年,她学戏好几部:
《梁祝》《张羽煮海》《拜月记》
《捉妖记》《卖艾汉》《打金枝》……
得几台大戏的历练,
杨秀英在青年演员中崭露头角。
演出练功的苦和累没能压倒她,
但越拖越重的锁骨结核病,
使她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正在露天土台上表演的杨秀英,
顿觉头晕目眩、眼冒金星,
虽强作镇定,但已支撑不住。
眼前一黑,她一头栽倒在台上……
杨秀英的病情,
迅速引起泗阳县委领导的重视,
火速将她送到当时周边条件最好的
苏北人民医院做手术。
手术过程惊心动魄,
因出血过多而亮起红灯,
院方已下了病危通知书。
手术持续了近7个小时,
12小时后,她才逐渐醒来。
望窗外,繁星满天、万家灯火,
看床前,医生护士、温言暖心。
杨秀英不禁泪眼婆娑。
死过一次,她更珍惜生命之宝贵;
从小失怙,更感激党的再造之恩。
她立下誓言,
一心唱淮海,终生报党恩!
泗阳剧团的五年历练,
她如出水芙蓉,绽放沁人芳香;
更得到伯乐的慧眼识才,
杨秀英登上了省淮海的宏阔舞台;
她的成长进步,
与淮海戏发展振兴同步;
她的研磨创新,
与淮海戏革故鼎新并行;
荷香四溢,
她吸收了日月雨露之精粹;
莲韵清逸,
她绽放着精美艺术之华芳。
1969年冬,
上级宣布撤销江苏省淮海剧团,
杨秀英夫妇被下放到工厂劳动。
在车间里学做挂面的杨秀英,
表面平静、内心焦虑,
她并没担心自己的境遇和前景,
她焦心的是这弱小剧种的传承,
她放不下经历过硝烟的三刮调,
她惦记着老百姓喜爱的淮海戏,
她怀念着一直苦练的拉魂腔……
冬尽和风畅,冰融花迎春。
1971年夏,
省淮海与泗阳团联合排演,
移植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
正是这台戏的成功移植上演,
使省淮海名角儿们重返舞台,
使淮海剧种得以存续,
使杨秀英重启了她的艺术生命。
1975年,杨秀英主演的
《龙江颂 闸上风云》
三个月两次晋京献演。
杨秀英被省内外行家和观众
誉为“苏北江水英”,
红遍南京、北京。
从此,淮海戏华丽绽放、好戏连台。
《生死怨》《儿女情》《乌江悲歌》
《红楼梦》《节妇吟》《果园风情》……
重获新生的淮海戏,
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杨秀英和她的同仁们,
把淮海小戏唱成了淮海大戏,
使其跻身江苏五大剧种之列。
淮海戏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有其独特的优势。
1984年,
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上,
淮海戏《儿女情》大放异彩,
杨秀英塑造了女区委书记
姜振芳的鲜活形象。
她的大爱,感人肺腑;
她的表演,好评如潮。
具有鲜明师承谱系的杨秀英,
有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海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杨秀英与她的高徒
苗爱华、徐棣琴、吴玲、许亚玲等
一道倾力传承。
2018年,杨秀英异常忙碌,
江苏文联“一脉相承”,
戏曲名家师徒同台。
78岁的杨秀英,
头戴雉翎、身背靠旗、再度上阵,
她唱出了樊梨花的飒爽英姿,
再现了这位伏枥老骥的艺术造诣。
走近杨秀英,你会发现:
她出身贫寒,人品艺德温良谦逊;
她勤奋刻苦,艺术涵养精湛纯净;
她朴实低调,刻画人物平实感人;
她倾尽心血,研磨唱腔、嗜戏如命。
台上光彩夺目,台下朴实无华。
她不是出自梨园世家,
她没有经过科班淬炼,
她更无戏曲院校的学历,
杨秀英能成为淮海戏一代名家,
不仅靠她的勤奋进取,更因她
奉淮海戏为至高的艺术信仰,
终其一生,奉献求索!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这两句诗恰是
杨秀英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越到晚年,
杨秀英越感觉到时间紧迫;
传承教学,时不我待;
练功练唱,常年不辍;
清江浦,见证着她的坚韧;
清晏园,留下了她的身影;
钵池山,印下了她的足迹;
古淮河,映现着她的执着;
母爱塔,俯瞰着她的水袖;
柳树湾,播扬着她的唱腔。
八十高龄的她
还带着秀英淮海戏剧社的票友
坚持送戏到乡村社区,
她只有一个心愿:
让大家都能听到淮海戏!
同台演员说,
她哪里是在演戏,
分明是在抓紧时间报恩!
晚年,杨秀英忆及师恩:
她难忘老省长惠浴宇的谆谆教诲,
她难忘老团长谷广发的悉心点拨,
她难忘众多好师友的无私帮助。
她感恩这些好导演的循循善诱:
温林、谷广发、李紫贵、
温士奇、杨彻、邹安和……
她感谢合作多年的几位作曲家:
朱培銮、王聿珍、周广乾、
章蕴杰、王安顺、戴开连……
杨秀英心里,
永远铭记这些淮海戏的功臣……
大海波涛,循环往复;
点兵声声,高歌入云!
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
杨秀英还在登台点将,
她与所有淮海戏人一道,
勠力同心,
把心中神圣的淮海戏
唱到永远……
■特约撰稿 马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