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明确将淮安科教产业园打造成“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如今,该园区创新平台建设收获颇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为淮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的科创动能。
在淮安科教产业园,创新的活力澎湃激荡。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领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在这里“安营扎寨”,成为推动相关产业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淮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生物健康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高端生物智造中试平台、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中试服务平台等众多高能级创新平台纷纷入驻,共同构建起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创新平台矩阵。
2024年,该园区新增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制造业中试平台成功入选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这些创新平台不仅是科研高地,更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2024年,各创新平台面向全市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年共实施44项重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成功转让转化19项重大技术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01亿元、同比增长50.3%。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该园区积极牵线搭桥,促成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组建8个创新联合体,支持辖区职业院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组建7个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和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围绕新材料、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三大前沿赛道,该园区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活动。举办第四届淮河华商大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暨创新之核建设恳谈会、淮安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吸引5G智能安全机器人、半导体精密涂布新材料等46个优质科创和人才项目入驻,与200余家院士专家团队、科技企业建立紧密联系。2024年,该园区新增18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63%,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园区成绩斐然。2024年,成功全职引进1名国家级创新人才,通过工信部QM计划推荐7人,累计吸引82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园区创新创业。为给科创企业和人才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该园区着力优化科技金融体系,创新建立“园区保”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淮上英才基金规模扩大至7800万元,园区内的科创、产业基金总规模达3.78亿元,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为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该园区积极推动淮阴工学院等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先使用后付费、扩大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自主权等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建设推进机制上,该园区建立了由市领导担任召集人的市、区联动机制,梳理并制定年度重点任务事项清单,细化分解各项任务,确保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同时,对园区管理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剥离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完善工作实绩记实考评制度,让园区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全力投入“创新之核”建设。通过一系列改革,园区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为创新发展营造了更加优质的环境。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通 讯 员 曹晓雷 叶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