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淮安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5.8%,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9.3%,增速较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更为喜人的是,在去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我市民间投资无论是占比、增速还是综合得分均居全省第一,释放出市场澎湃活力,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处处长梁港飞认为,2024年我市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是多重政策红利与市场动能协同发力的结果,也是政策环境与企业实践双向奔赴的写照。
投资环境好不好,政务服务是关键。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争当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抓实项目这个“牛鼻子”、营商环境这个“软实力”,强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全要素市级统筹,激发民间投资热情。“从土地挂牌到‘五证连发’只用了35天,这让我们信心大增。”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驻江苏负责人赵新建介绍,去年,特变电工在原来50亿元投资的基础上,追加十几亿元投资。
营商环境好,还体现在产业集群带来的强大磁场效应。随着天合光能(淮安)科技有限公司、淮安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地,淮安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带动上下游一批配套企业入驻。这种“龙头牵引+链式配套”的模式,让民间资本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找到精准投资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淮安民间投资活力的释放还得益于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2024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定向融资工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这种“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混合驱动模式,既保障了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又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意愿。
民间有“财”,政府要有“策”,策对才能财出,财出方可产旺。在政策层面,去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抓住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条举措”的政策机遇,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重点领域,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热情。特别是充分利用省创新设立的“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通过建设用地省级直拨、环评融资优先保障等机制,为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保障。
从民间投资结构看,先进制造业成为投资“主战场”。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8.63%,较去年同期上升6.06个百分点,增速25.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占比超六成。根据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8.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个百分点;新建投产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7.7%,其中天合光能、比亚迪实业等11户重点新增企业合计贡献增量近200亿元。
同时,民间资本向高技术产业集聚,去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额为352.66亿元、占比16.8%,较上年同期增幅达32.1%,增速全省最快,有力推动了淮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去年,淮安GDP达5413.02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长三角41市首位。工业用电量、开票销售等指标增速全省第一,标志着“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明显。而民间投资占比近九成,充分彰显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增速固然令人振奋,但发展的韧性才是关键。有关人士分析,2024年,淮安在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仍存在高技术重大项目数量少且结构单一、第三产业项目投资有待加强、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以高新技术项目投资为例,去年全市共有此类项目343个,仅占全部入库投资项目的16%。该人士建议,应积极构建高水平招商选资新模式,全力主攻龙头型大项目、专精特新好项目,同时向创新要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金海洋,通 讯 员 李国成 杨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