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即“两新”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即日起,本报推出“‘两新’助阵 ‘好势头’更强劲”系列报道,全面呈现我市在“两新”政策落地落实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取得的最新成效,生动诠释淮安“保持好势头、提升贡献度”的坚定信心和担当作为。
淮安日报讯: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线材有序输送……连日来,淮安市文盛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如火如荼,一卷卷金属线材被精心“雕琢”,品质出众的一体成型电感被批量产出。“我们每月可产出1.4亿只电感。”该公司董事长朱文彪介绍,得益于持续技术改造,公司一体成型电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规模及智能化水平业内领先。
持续技改离不开政府支持。自2022年起,文盛电子已连续3年获得工业强市发展资金设备投入类补助,金额超千万元。“粮草”充沛,攻城略地。如今,该公司集中精力主攻生产AI领域专用电感,进入英伟达等国际巨头视野。
抓牢政策红利,提升企业实力。去年,我市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出台《淮安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梳理整合国家、省、市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和申请流程,点对点推送给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负责人,通过召开政策解读会、走进“惠企直播间”、开展政策宣传县区行活动等方式,持续扩大政策知晓面。
技改,靠政策号召,更需“真金白银”。我市发挥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引导作用,提振企业愿技改、敢技改、能技改的信心。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谋划,围绕国家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省制造业贷款贴息、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等惠企政策的扶持方向和重点,建立全市重点项目储备库,指导帮助企业完善项目资料。另一方面,优化市级资金奖补政策,整合全市各部门原有涉企扶持资金,设立3.1亿元的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优化奖补申报方式,实现“一网通办”,部分项目免申直补,其中技改设备补助资金奖补上限由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企业投资比达1比20。
如何把钱用到刀刃上?记者了解到,我市坚定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以数实深度融合为主线,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基于此,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市级智能车间(工厂)、绿色标杆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一系列市级标杆示范评选认定管理办法,坚持对标对表、分类指导,完善标杆示范梯次培育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加快构建产业链协作平台,创新“链主引领”模式,建立“链主企业出场景、中小企业供数据、服务商给方案”协同机制,支持今世缘、淮钢特钢等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沉淀行业数据,开发轻量化算法工具包,向中小企业开放调用权限,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研产供销”全链条赋能服务,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提高质量。
得益于此,截至2024年底,我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五星上云企业等各类示范项目327个,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4.44%,居全省第2;中天新材料、西派集团等14户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淮钢特钢、今世缘等17户企业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近千户上下游企业提升效能。
■通 讯 员 许 媛,融媒体记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