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淮安生态文旅区打造红色基因、绿色生态、蓝色科技“三色研学”新模式,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形成“思想熏陶、行动磨砺、突破成长”育人闭环,为学生成长铺就坚实道路。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里,一件件展品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第二开明中学的学生们或交流、或记录,被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所感动。
在淮安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淮安生态文旅区始终把开展红色研学作为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点途径,年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200余场,在广大青少年心灵深处播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
红色研学的核心在于实践和体验。各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实地感悟红色精神,在革命故事中厚植爱国情怀。其中,淮安生态文旅区开明中学串联6处红色地标,设计“徒步+微党课”研学路线,学生撰写红色主题调研报告800余份。
一个红色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个英雄人物就是一座历史丰碑。各校鼓励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将红色研学融入思政课堂。淮安生态文旅区开明中学以大运河的红色历史为素材,设计“探寻运河红色密码”的主题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作的贡献。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开设“党史进课堂”多媒体课程,运用历史影像、文物复刻等载体,累计授课500余课时,覆盖学生超1.5万人。
除了参观活动和课堂教学,各校还邀请老党员、军休干部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文化短剧表演等活动。《闪闪的红星》《童年周恩来》……在山阳湖小学,每年都会推出一部红色主题的儿童舞台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广袤无垠的淮安大地上,一片片稻田正悄然换上绿色“新装”。“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水稻育秧要经过催芽、摆盘、盖膜这些步骤。”沁春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张海艳说,学生们走进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跟着农户学习耕作知识。
沁春路小学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开设了“劳动与技术”课程,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校园内的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种植蔬菜,感受农耕的忙碌和艰辛。课堂上,学生们学习钉纽扣、叠衣服、烹饪等技能。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该校每年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各年级精心设计比赛项目,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进行集中检验。
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淮安生态文旅区不断深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基地覆盖全区25所学校。枚皋路小学与淮阴工学院开展“院小”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以课程融合、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山阳湖小学深化“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活动,每周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成长。第二开明中学实施“寒暑假个人劳动技能14天养成计划”,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
淮安生态文旅区以“蓝色科技”为“三色研学”新模式之一,旨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
在福地路小学“吹箭”比赛中,学生们研究吹箭筒的制作技巧,交流吹箭的窍门,然后鼓着腮帮,找准吹箭筒吹射的最佳角度使劲吹。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提升了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知,点燃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淮安生态文旅区各学校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积极搭建平台。沁春路小学以“童心探科学 逐梦创未来”为主题开展“科创小实验”系列科技研究活动,淮安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精心打造“科技节”,枚皋路小学与淮阴工学院开发了科普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技素养的重要载体。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呈现“社团化”趋势,推进中小学科技类社团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机会。教师们利用课余实践,带领学生一同探索科技与科学的魅力,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山阳湖小学被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据了解,淮安生态文旅区以“三色研学”新模式为抓手,通过红色基因培根、绿色生态赋能、蓝色科技领航,构建全域育人共同体。该区将持续深化机制融合、实践拓维、课程创新、资源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淮安样本”。
■记 者 刘 权 通讯员 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