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盱眙县的万亩稻虾基地,一尾尾龙虾与水稻共生共长,形成生态循环。稻虾基地的发展,离不开一位“新农人”的7年耕耘,他就是盱眙金联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卞勇。这位“龙虾博士”以技术创新破解养殖难题,带动当地稻虾养殖面积从15万亩跃升至87万亩,让盱眙龙虾实现全产业链腾飞。
“繁育分离”破困局
2017年,卞勇受盱眙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从湖北总公司带队进驻盱眙。彼时,当地龙虾养殖仍沿用南方地区传统的“自繁自育”模式,但因苏北气候较冷,虾苗上市时间比南方晚20天左右,上市时的价格只有10元每公斤,农户连年亏损。“南方模式在盱眙水土不服,必须找到新路径。”卞勇回忆道。
卞勇调研发现,江苏餐饮业发达,对大号龙虾需求量较大,因此需要调整养殖模式。卞勇与江苏海洋大学、省渔业推广中心联合攻关,首创“繁育分离”模式:将1000亩基地划分为20%的苗种池与80%的成品池,通过错峰投苗、薄膜提温等技术,提前虾苗上市时间。同时,繁殖大号龙虾,将每亩龙虾投放量控制在6000尾,适应市场需求。此外,他引入“稻虾鳅鳖”综合种养模式,在虾塘投放花鲢、泥鳅、甲鱼,利用生态链清除杂鱼,提高饲料利用率。“甲鱼吃杂鱼,泥鳅清残饵,这是‘一水多用’的智慧。”卞勇说道。经过调整,龙虾亩均增收500元左右。
培训班搬到田间地头
实现技术突破后,如何推广成为关键因素。卞勇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户控密度、调水温、防病害。明祖陵镇养殖户老张坦言:“以前不懂技术,养虾亏本。现在按照卞工的技术,亩产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还轻松了很多!”如今,盱眙稻虾养殖面积达87万亩,其中20万亩由卞勇团队指导,带动数千名农户增收。
在卞勇看来,“新农人”既要技术过硬,更要扎根泥土:“乡村振兴是持久战,只有让农户真正赚到钱,技术才有生命力。”
描绘农旅融合新蓝图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卞勇规划建设集培训、垂钓、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我们要用生态养殖吸引更多游客。”他计划联合明祖陵景区开发亲子钓虾、稻作体验等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从技术员到产业带头人,卞勇用7年时间诠释了“新农人”的“三颗心”:打破传统模式、敢啃技术硬骨头的攻坚克难的决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户共享红利的联农带农的初心,以农旅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的开拓创新的雄心。正如他所言:“龙虾是盱眙的金字招牌,我们要用科技让它更闪亮!”
■记 者 金海洋,通讯员 靳 凯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