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江苏祥发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敬唯:稻田里的“健康管家”

江苏祥发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敬唯:稻田里的“健康管家”

发布时间: 2025-07-28 08:48  关注度:22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清晨6点,洪泽区三河镇的稻田间已泛起微光。梁敬唯踩着露水走进智能监测室,屏幕上,1.5万亩流转土地的实时数据跳动不停——从昔日的生态家居经营者到江苏祥发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位“70后”健康管理师用5年时间,在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院校的技术赋能下,将传统农田打造成“种、养、加、销、旅”五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带动1832户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书写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清晨6点,洪泽区三河镇的稻田间已泛起微光。梁敬唯踩着露水走进智能监测室,屏幕上,1.5万亩流转土地的实时数据跳动不停——从昔日的生态家居经营者到江苏祥发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位“70后”健康管理师用5年时间,在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院校的技术赋能下,将传统农田打造成“种、养、加、销、旅”五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带动1832户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书写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跨界转身:从包装升级到思维革新

2019年,当梁敬唯回到家乡时,父亲经营的农机合作社正陷入“卖原粮难增收”的困局。“老爷子守着2万多亩地,大米用编织袋一装就送粮库,每斤才卖2.4元,扣除成本所剩无几。”她翻出当年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2019年稻子亩产1100斤,纯利不足百元/亩”的记录。

转机始于一场包装革命。“好产品得有好嫁衣。”梁敬唯把在扬州做商贸时的经验搬到田间,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包装:将稻米分装进真空礼盒,印上“湖畔祥发”商标,搭配稻鸭共生模式说明。“父亲当时急得直摆手,说‘花这钱不如多种两亩地’。”梁敬唯说,但当首批500盒稻鸭米以30元/公斤的价格走进上海商超,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时,老爷子笑着接过了她递上的销售报表。

真正的思维破壁,来自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梁敬唯积极参加由该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在一次培训中,专家展示的一组数据让她眼前一亮:“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鸭共生模式结合绿肥种植,可减少40%碳排放,还能提升稻米硒含量。”培训期间,她跟着校方实训团队在农业科技园学习用检测仪测定土壤硒含量,掌握“稻鸭—龙虾—芦笋”套养的密度配比,记下“水温25℃时小龙虾摄食量最高”的关键参数。

技术深耕:从“九合一”机械到循环生态链

“农业的健康,得像管理人的身体一样讲科学。”梁敬唯的这句口头禅,在田间落地成一套“生态循环密码”。在专家指导下,她引入的“九合一”智能耕播机械成了破局关键——这套设备能一次性完成深旋耕、施肥、播种等九道工序,使稻苗扎根深度统一达20厘米,亩均增收100—200元。

技术革新不止于耕种。梁敬唯在500亩稻田里试点“稻鸭共生+富硒种植”:按专家提供的生态标准,每亩投放15只麻鸭除虫,施用富硒原料,产出的稻鸭米经检测硒含量达0.15毫克/千克,经真空包装后以30元/公斤的价格走进上海、南京的精品商超。“以前卖原粮每斤赚5毛,现在深加工后利润翻10倍。”梁敬唯说。

循环生态链越拉越长:芦笋基地的残枝被粉碎成饲料,喂养5000只散养麻鸭;黑猪吃着玉米秸秆粉和南瓜,粪便经发酵成有机肥还田。“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专家经常来指导,芦笋亩产从3000斤提高到5000斤,黑猪存活率达98%。”养殖户张建国算着账,跟着梁敬唯种富硒稻、养生态鸭,50亩地年纯收入超15万元。

共富图景:从订单农业到农文旅融合

“包装提升价值,技术保障品质,共享才能走远。”梁敬唯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辐射三河镇5个村的合作地图。在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下,她把基地改造成“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该校水产、种植专业教师定期来开设“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调试智能投喂机、识别小龙虾烂鳃病。

这种“校地联动+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农户王红梅加入后,由祥发集团统一提供稻种、鸭苗和技术标准,成熟后按保底价收购。“梁总请学校老师来讲课,我家100亩地种稻鸭米,光保底收入就26万元。”如今,这样的合作农户已有1832户。该集团还为16户低收入家庭无偿提供鹅苗、鸡苗,配套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畜牧专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实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农文旅融合让农产品“走出去”。2024年,梁敬唯对接南京国旅和上海康养机构,打造“稻田研学+美食品鉴”线路:游客在智能大棚里看富硒米种植,到餐饮区尝稻鸭汤、芦笋炒黑猪肉,临走带份真空礼盒。“上周一场篝火晚会,500名游客就带走300份伴手礼。”她指着规划图说,“能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厅即将投用,都是按学校专家给的农文旅融合方案建的。”

站在即将落成的民宿区前,梁敬唯望着连片稻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和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建设生态实验室,把富硒种植面积再扩大,同时培训一批农户当‘田间管家’。”

从产品包装升级到农文旅融合,从健康管理师到农业带头人,梁敬唯的故事里,藏着新农人用科技激活土地、用共享带动共富的深层逻辑——就像她常说的:“好农业既要长得出好粮食,更要带得动好日子。”

■记 者 吴海涛 通讯员 胡春林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