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刘可通:无惧无畏革命战士 枪林弹雨书写忠诚

刘可通:无惧无畏革命战士 枪林弹雨书写忠诚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14  关注度:229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当年咱们挖战壕,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没人喊过疼。不是不疼,是知道我们身后有千千万万老百姓,我们要守好这片土地。”采访结束后,刘可通老人的话仍在耳边响起。80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必再面对刺刀与炮火,但那些在苦难中淬炼出的赤诚与奉献,是老兵们用血色记忆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火种。

【老兵档案】

姓 名:刘可通

出生年月:1929年5月

现居住地:淮安市涟水县朱码街道

履历概况:1944年1月参军入伍,成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三营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复员回乡。

【血染的记忆】

1939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涟水,在涟水制造了多起惨案。当时,刘可通年仅10岁,在家跟着大人做农活。日寇进村“扫荡”,刘可通和家人不得不四处躲藏。

提起那段记忆,刘可通至今仍充满愤恨:“日本鬼子闯进村子见人就杀,找不到人就放火烧房。村子上空全是腾起的黑烟,我的两个叔叔就是被鬼子用刺刀杀害的。”

1944年1月,新四军三师的队伍路过刘可通所在的曹墩村。看着战士们背着步枪帮老大娘挑水、帮孩子们挖野菜,刘可通觉得这样的队伍才是老百姓的队伍,心里感到非常亲切。

“那时,我的哥哥已经在部队当兵,我很羡慕他,想跟他一样当兵打鬼子。”刘可通说,就是在新四军三师的队伍路过曹墩村的时候,15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成了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三营的一名战士。

如今已96岁高龄的刘可通对一些战役的名称、具体地点已经记不清了,但对激烈的战斗场景却记忆深刻:子弹像雨点一样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不断爆炸,战士们毫不畏惧,冲锋陷阵。他亲眼看见战友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战友在他身旁倒下,鲜血染红了土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了下去,但我没有退缩,拿起武器跟鬼子干。”老人说。

除了残酷的战斗场景,老人对那段烽火岁月中,新四军与老百姓之间鱼水情深的温暖画面记忆犹新。“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老人说,战士们与老百姓关系很好,有的战士就住在老百姓家里,帮着挑水、扫地、收庄稼,老百姓也帮部队挖战壕、抬担架。

刘可通印象最深的是,在涟水县黄营乡有个六堡村,黄克诚与三师师部就驻扎在那里。1944年夏,全县大旱,村里老人找黄克诚商量办法。由于村里劳动力不足,黄克诚便让战士们分组,昼夜不歇地帮老百姓打井、找水。村民深受感动,一直从旁协助,为战士们送水送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三天后,井挖出来了,黄克诚给它取名“鱼水井”,寓意着人民军队对人民的深情就像井水一样甘甜。

老人的儿子刘以洪告诉我们,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等,一直到1950年才复员回乡务农,结束了光荣的军旅岁月。”

【深沉的嘱托】

当被问及对现在的青年人有什么嘱托时,老人思虑片刻后,神情严肃地说:“现在的和平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青年人要珍惜当下,铭记历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信念,不怕吃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人欺负。”

【青春的誓言】

采访最后,刘以洪听完父亲的讲述,红了眼眶。他说:“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以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和父亲交流,他都会淡然地跟我说‘没关系,不要怕吃苦’。今天我再次聆听父亲的话,深有感触,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当年咱们挖战壕,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没人喊过疼。不是不疼,是知道我们身后有千千万万老百姓,我们要守好这片土地。”采访结束后,刘可通老人的话仍在耳边响起。80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必再面对刺刀与炮火,但那些在苦难中淬炼出的赤诚与奉献,是老兵们用血色记忆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火种。

报道团队:杜勇清 张浩 李昱 潘梦洁 周伟 高尚杰 李海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