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江苏有线洪泽公司的“用户大拜访”活动中,工作人员在洪泽区东双沟镇徐庄社区意外结识了一位特殊的用户——98岁的抗战老兵徐加进。这位与数字电视相伴近10年的老人,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
徐加进的早年岁月充满艰辛。8岁起,种田是他生活的全部;12岁那年,父亲因参加新四军游击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家中顶梁柱轰然倒塌。年幼的他不得不牵着弟弟沿街乞讨,后来靠给人放牛勉强糊口,被鞭打的疼痛成为那段苦难岁月最深的记忆。
苦难没有压垮少年的脊梁,反而点燃了他对光明的渴望。1945年1月,徐加进加入新四军,成为二师独立旅五团三营九连的一名战士。“拿起枪,就不是为了自己活。”一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许下的誓言,成为他从未动摇的信念。从通讯班班长到参谋,岗位在变,但“为革命拼到底”的决心始终如一。
在徐加进的记忆里,1947年7月的山东诸城战役永远铭记在心。作为班长,他带领12名战士向城头敌人发起冲锋,子弹呼啸而过,9名年轻的战友相继倒在血泊中。“他们没看到胜利,我们要带着他们的愿望继续战斗!”复仇的怒火与必胜的信念在胸中燃烧,徐加进和战友们奋勇向前,最终攻克城东门,为后续部队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就在胜利曙光初现时,一枚炮弹碎片击中徐加进的头部,他的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是紧随其后的战友将他从生死线上抢回,“能活着,就是为了继续替牺牲的弟兄们看看这盛世。”老人轻抚额头的疤痕,平静的语气中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涟水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他的军功簿上记载着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四等功2次的荣誉,这些都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勋章。
1953年12月,时任绍兴县钱清区人武部参谋的徐加进复员回乡。他没有留恋功名利禄,带着军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作风,扎根农村基层:担任村民小组长、大队民兵营长、村联片党小组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如今,走进徐庄社区的砖瓦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普通农舍里没有豪华装修,却整齐摆放着一摞摞书籍:《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老人说:“这些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翻开就浑身是劲。”这份对学习的执着,正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生动写照。
每当夜幕降临,徐加进总会打开江苏有线的数字电视,用“回看”功能补上白天没看完的《功勋》《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机顶盒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静静相伴。这温暖的画面,正是江苏有线“贴心服务”守护“红色记忆”的缩影——近10年的数字电视陪伴,不仅传送着清晰的信号,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生活完全自理,闲暇时还会骑着电动三轮车逛集市,在叫卖声里感受生活的烟火气。当被问及长寿秘诀时,他笑着说:“听党话、跟党走,日子就有奔头。”
临别时,老人执意送工作人员到村口。夕阳下,他指着远处的农田说:“当年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从抗日前线的铁血战士到乡野田间的普通农民,从烽火中的生死考验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徐加进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而全体“有线人”正以脚步丈量民情,以服务守护记忆,让这些珍贵的英雄故事永续传承。正如老人所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这辈子最光荣的选择。”而记录这些故事,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正是年轻一代的责任与荣光。
■记 者 杨 帆 通讯员 陈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