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奶奶虽已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每天午后,她都会拄着枣木拐棍,在洪泽区岔河镇养老院的庭院里悠闲地散步。“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隔壁就是卫生院,看病也方便,都不想回家了。”近日,邵奶奶笑呵呵地跟记者聊起养老院的生活。她说的卫生院,是与养老院仅一墙之隔的岔河镇中心卫生院,2021年以来,该院盘活闲置医疗资源,承接镇养老院、敬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率先探索出一条“医康养残”融合发展的基层新路径。
2021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资源闲置,卫生院核定床位99张,但最高入住率不足30%。全院66名员工中,高级职称人员15人,占比达23%,人才结构相对合理却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此外,岔河镇6万余户籍人口中实际在镇居住的仅2.2万余人,卫生院收入持续下滑,2021年总收入不足280万元,亏损超过10%。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直接导致医务人员流失风险加剧。
“当时的情况逼着我们必须转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岔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秀智说,生存的压力倒逼卫生院寻求新的出路,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和镇卫生院一墙之隔的镇养老院和镇敬老院里,老人们看病需要专人陪护,对便捷的医疗服务有着强烈需求。数据显示,岔河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68.16%,1562名残疾人中有9%存在集中托养需求,这些特殊人群对专业医疗健康服务的渴求尤为迫切。
一方面是特殊人群对专业医疗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是卫生院面临业务量不足、资源闲置的生存困境。若双方实现资源对接,能否创造双赢局面?
2021年9月,经专家综合评审,岔河镇中心卫生院被认定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标准。同年年底,该院又成功获批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资质。上级卫健部门的这两项权威认定,为该院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破局契机。
“既然上级认定我们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是否可以将隔壁公建民营养老院纳入服务体系?”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让吴秀智有了大胆的想法。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革构想获得了洪泽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推动下,岔河镇养老院划归镇卫生院代管。
养老院划归卫生院代管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真正的“医养融合”仍需系统推进。
卫生院迅速组建专业医护团队进驻养老院, 同步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与定时巡查机制。随着“白大褂”定期穿梭于养老院各功能区,专业化的健康评估、标准化护理流程逐步取代原有粗放管理模式,老人满意度显著提升,这套医养融合模式开始显现成效。
2024年元宵节,养老院一位老人吃汤圆时噎住了。危急关头,养老院立即对接卫生院急诊室,医生用吸引器将卡在老人喉咙里的汤圆吸出,老人转危为安。
“在一个没有医疗介入的普通养老院里面,不借助医疗器械,是取不出那个汤圆的。”谈起那次急救,护士梁芹说。
同时,一场触及“深水区”的制度变革不断推进:卫健部门批复了诊疗范围扩容申请,医保系统开通了便捷的绿色结算通道,民政部门优化了补贴拨付方式……横亘在医养融合之间的壁垒被一个个打破。
代管养老院的成功,让吴秀智有了更大胆的念头,他又想代管隔壁的敬老院。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2023年8月,原本由民政部门管理的镇敬老院划归卫生院管理。同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经洪泽区残联招标,被认定为淮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洪泽区岔河分中心,全区的残疾人寄宿托养纳入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管理。至此,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康养残”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教授刘宏亮评价道:“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康养残’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集约化配置,为破解基层困难群众医疗健康需求与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境提供了制度创新范本,彰显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智慧。”
养老院、敬老院、残托中心都由卫生院管理,财政供给的经费自然都拨给卫生院。卫生院首先对硬件进行提升,养老院的房间装上了紧急呼叫系统,更新了敬老院老旧空调、电路等设施,为长期卧床患者配置了电动翻身床……软件也逐步改善,老人们零散的病史病历转化为翔实的健康档案,护理照看制度不断完善,卫生院增设康复科,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服务……
如今,走进养老院、敬老院,医护人员与老人亲切互动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和老人聊天,熟悉了之后,老人还硬塞零食给我们。”养老服务科主任朱红霞笑着说。
“现在带老人看病太方便了。”在敬老院工作了十余年的唐永才说,“以前卫生院资质不够,带老人看病都要到区里或者区外医院,现在两院之间围墙都打通了,医护人员立马就能赶来。”
“当时脑梗突然发作,浑身都动不了。”回忆起两年前突发脑梗,周开前老人依然心有余悸,“多亏值班护士发现及时,当时就把我送到区人民医院。”出院后,卫生院提供了科学的康复治疗,周开前病情日益好转,逐渐恢复正常行走的能力。
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4年“医康养残”全面推开后,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6%,养老、残托、康复等拓展业务收入达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卫生院现有人员参与养老院、敬老院、残托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每年节省人员经费约30万元;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一年为区财政节省支出约21万元;同时,医院扭亏为盈了,医护人员待遇有了保障,职工人均绩效每月增加近千元,干劲更足了。
“通过对公共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良性发展格局,既破解了乡镇卫生院生存困境,又减轻了政府负担、机构压力、家庭负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洪泽区卫健委主任席黎明说,“洪泽区将从岔河镇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三河镇、高良涧街道继续试点,之后在全区推开‘医康养残’融合的新模式。”
■记 者 杨 尚 徐文进,通讯员 龚建军 王 平 费 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