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今年以来,淮阴区围绕“区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总体目标,依托区域医共体建设整合资源,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有效延伸。
在镇街层面,推进医疗服务配置“中心化”,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率。该区明确“每个镇、街办好一所卫生院”,结合人口分布、健康需求与服务能力等因素,科学推进中心卫生院建设,统筹镇域内医疗资源,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避免资源闲置。对非建制镇和偏远地区卫生院,取消其独立法人资格,由中心卫生院实施统一管理。其中,具备住院服务能力和较高水平手术条件的调整为分院,保留相对完整的诊疗功能;主要开展慢性病、常见病治疗等非住院服务的转为门诊部,结合实际稳步过渡。同时,优化村级医疗服务点布局,在人口较少或偏远村庄合理设置巡回医疗点,依托现有村卫生室或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基本诊疗服务。
构建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健全区委领导、区政府主导,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紧密配合,各镇(街道)和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医共体管理体制。形成以1家区三级医院为龙头、3家区直公立医院为补充、4个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网络。通过推动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常驻基层、建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下沉驻守半年以上的考核机制,增强基层服务力量。实行药品、设备、后勤等统一招标与同质化管理,减轻基层运行负担。统一用药目录,畅通处方流转,完善分级诊疗与转诊机制,探索便民惠民举措,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进诊疗服务项目“特色化”,促进医防融合发展。该区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加强农村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建设;其他基层机构则聚焦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治疗等,重点发展中医、康复、内分泌、呼吸等科室,开展慢病管理、老年健康体检与连续式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上门诊疗与家庭病床服务,提升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深化医防融合,构建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协同的一体化模式,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健全基层传染病预防体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强化农村人畜共患病筛查与多病共防共管,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风险研判机制。
■通讯员 朱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