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薪火相传。今年10月,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的“新安旅行团”迎来建团90周年。
近日,碧波潋滟的月湖畔,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内的小好汉剧场洋溢着蓬勃朝气——新安少儿艺术团的成员们全情投入大合唱《新安旅行团团歌》的排练。铿锵有力的歌声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化作激昂音符,在场馆内久久回响。稚嫩童声里蕴含着坚毅力量,既深情回溯先辈们17年跋涉5万余里、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烽火征程,又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担当。
淮安市新安小学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9年创办,是兼具实验性与革命传统的学校,更是著名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1935年10月,该校第二任校长汪达之带领14名学生组建“新安旅行团”。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市,行程5万余里,历时17年,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书写了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旅不断成长壮大的精神源泉和坚强后盾。自成立之日起,新旅就得到了党的关怀,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也给予了他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共陇东特区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1938年2月,新旅在甘肃平凉秘密建立了党支部,徐志贯、张杰、张牧三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志贯任党支部书记,张杰为组织委员,张牧为宣传委员。此后,新旅开始直接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新旅在党的关怀下,分批从桂林秘密出发,经香港、上海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旅组织起18万名儿童团员,完成了刘少奇、陈毅交给他们的“组织10万儿童”的任务。
1945年底,新旅团员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汇报团体成立10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1946年5月20日,毛主席亲笔复信,祝他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这封珍贵的书信现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收录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
周恩来给予了新旅无微不至的关心、指导和帮助。1938年6月,周恩来在武汉第一次接见新旅团员,亲切勉励他们努力工作。当新旅面临经费困难时,周恩来亲自和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交涉,确保了新旅的工作经费得以落实,并维护了其独立自主的地位。1939年5月,周恩来途经桂林时特地看望了小团员们。对这个从家乡出来的抗日儿童团体,周恩来始终怀着一份深厚的情谊。
新旅不仅是一个光荣的革命团体,更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团体。在17年的战斗岁月里,新旅在没有固定校舍、没有现成教材、没有专门老师的情况下,创造了独特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等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他们活跃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排头兵”。
近年来,新安小学充分挖掘新旅红色教育资源,确立“小好汉永远跟党走”办学主题,打造“学新旅”实境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构建“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的“三小”育人体系,形成了“红色文化、绿色成长、金色童年”的办学特色。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遴选小演员时,9岁的李柏豪当选为主角,饰演剧中的核心人物“陈默”。毫无表演基础的他,需从零开始学台词、练动作,一个动作时常要重复几十上百次。其他孩子休息时,他得加班,排演结束已是深夜,他还要自己整理内务。尽管吃尽辛苦,但这部剧在淮安大剧院成功首演后,李柏豪坚定地表示:“要让更多人知道新旅故事,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封闭训练时,独立生活成了孩子们面临的新考验。他们效仿新旅前辈,以大带小、互帮互助:曾家庆不会洗衣服,五年级的许俊烨手把手地教;梁景皓睡觉时爱蹬被子,杜瑞泽每晚起身帮他盖好;女生们协作整理房间、互相梳妆;每天推选轮值主席负责叫醒、带队;就餐时主动为他人盛饭……一切井然有序。
导演张颜感慨,经过两个多月的排演,孩子们不仅以高标准完成了写意舞蹈的演绎与艺术呈现,更践行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变得善于表达、有责任心、有信念。
2023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该校师生排演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的情况。
这部剧最动人的亮点,莫过于一群新安小学的孩子用汗水与坚守站上舞台,生动演绎出“新安旅行团”的壮举与辉煌,让更多人知晓这个少年儿童革命团体的红色故事。
“身体坐正”“注意听讲”……清脆稚嫩的声音在新安小学五年级(3)班教室回荡。这是别开生面的“小先生”课堂,主讲人是戴眼镜的小男孩开朗。他捧着教案,声音坚定:“大家好!我是‘小先生’开朗,今天分享植物知识。”台下,同学们有的挺直腰板专注聆听,有的埋头记录要点,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开朗捧着盆栽,细致讲解植物构造:“根吸收水分养分,茎负责运输,叶进行光合作用……”随着讲授的深入,他愈发自信,声音洪亮,宛如真正的老师。同学们沉浸其中,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学习成为快乐的探索之旅。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学心中,成为难忘的学习记忆。他们期待自己也能站上讲台,成为引领知识的“小先生”。这是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的生动实践——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以教人者教己,即学即教,即知即传。
新时代的新安小学赋予这一传统新的生命力。2018年,学校在“小先生”课堂基础上开展“伙伴学习共同体”研究,构建“四步八环”学习范式。“四步”涵盖独学、互学、领学、研学;“八环”包括自学整理、互助探究、质疑分享、梳理归纳。该模式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伙伴学习为基础,以团体成果为评价标准,通过分享、倾听、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小先生”们经历着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他们不仅传授了知识,还提升了表达能力、实现了思维碰撞、培养了责任感。台下的同学在参与中学会倾听、质疑与合作。这种双向奔赴的学习方式,让知识传递充满温度,让成长之路更加丰盈。
“小先生”课堂如同一扇窗,打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又似一座桥,连接着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学改革。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发光体,在教与学的循环往复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见证集体的成长。
每年暑假,新安小学都会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红色寻访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天地,让孩子们感受“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精神力量。
“去汪爷爷家族祠堂,得一步步爬上山坡,脚下是混着草的泥泞,头顶是灼人的太阳,同学们的脚步渐渐沉重,几乎要撑不住了。”回忆起2021年重走新旅路的5天行程,寻访团副团长杨路然记忆犹新。就在大家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队伍里突然响起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这句话让所有人瞬间振奋——大家齐声喊起口号,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新旅团员们穿着草鞋、踏遍千山万水,即便条件艰苦仍坚持宣传抗日救亡的身影。“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的心情和前辈们是相通的,心里都有一团为理想燃烧的火焰,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寻访团主持部部长盛琪悦感慨道,此行不仅体悟先辈救亡图存的精神力量,更见证祖国山河的壮丽富强。
寻访团指导老师顾学让观察到,旅途中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蜕变成长,从娇气变得坚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校就连续多年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寻访活动。当时参加活动的刘晓珍动情地说:“我要感谢新安小学给了我那次机会,新旅光荣传统影响了我一生。”
如今,学校创新形式,通过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红色寻访活动,寻访新旅团员曹维东、陈其,“中国好人”王建荣,抗美援朝老兵刘维芳,“消防兵王”陈新宽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小好汉”。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成为滋养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沃土。
2021年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回信,高度赞扬了“新安旅行团”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并勉励同学们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份来自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成为新安小学每个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九十载岁月流转,“新安旅行团”的光荣传统始终是该校最宝贵的红色教育富矿;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问候、殷切期望,更成为新安小学不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育新人的新动力。全体新安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新旅光荣传统融入办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担当,把青少年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 者 王正道 通讯员 张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