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今年,淮安区将非公企业工会建设全面提升为“书记工程”,由区总工会党组书记挂帅,聚焦“建机制、摸底数、促融合”举措,集中发力、精准推进,高效完成213家工会新建与调整工作,将138家非公企业纳入工会组织体系,实现工会组织力、服务力、战斗力“三级跳”,推动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常态化“扫盲”,深植组织根基。以“职工底数清、组织形态清、需求清单清、问题台账清、对策措施清”为目标,实施“一企一策、应建尽建”,将工会组织延伸至“专精特新”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并覆盖快递物流、网约配送等新业态领域,做到“企业落地,工会生根”。对暂不具备单独建会条件的企业,依托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和网格工会实现兜底覆盖,确保“建会无空白、入会有路径”,推动工会组织覆盖与工作实效“双提升”。
要素化“输血”,强健工会体魄。围绕经费、场地、人员、制度“四位一体”同步发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工会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运转”。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闭环机制,将建会入会、协商质效、职工满意度等核心指标量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标准,压实责任链条,形成“部署—落实—反馈—提升”螺旋上升的工作闭环,真正实现工会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
体系化“赋能”,激活工会引擎。企业工会组建与专职力量配备同步推进,整合社会化工作者、集体协商指导员和网格员力量,实现“三员合一”。通过地毯式摸排、清单式管理,全面掌握辖区企业、职工和组织信息,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推动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一气呵成。
■通讯员 唐 佩 秦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