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账清人暖——“红色审计”基因的传承

账清人暖——“红色审计”基因的传承

发布时间: 2025-10-31 15:10  关注度:23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晨雾还没散尽,淡青色的水汽晕染了市审计局三楼的玻璃窗。审计工作人员李淮明坐在办公桌前,笔尖停顿在“账要清,人要暖”几个字旁,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本边角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原淮海区供给科周志远工作笔记的复印件。笔记本的牛皮封面已磨出毛边,边角用蓝布仔细包缝过,泛黄的纸张里透着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红色审计”的源头。

晨雾还没散尽,淡青色的水汽晕染了市审计局三楼的玻璃窗。审计工作人员李淮明坐在办公桌前,笔尖停顿在“账要清,人要暖”几个字旁,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本边角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原淮海区供给科周志远工作笔记的复印件。笔记本的牛皮封面已磨出毛边,边角用蓝布仔细包缝过,泛黄的纸张里透着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红色审计”的源头。

墨迹里的烽火

李淮明轻轻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钢笔字迹在时光里洇成淡蓝色:“10月17日,驻刘老庄乡。今查王庄村公粮账,账面存粮较实盘短缺三石。村会计支吾其词,手指在账本上乱点,汗珠子把‘秋粮入库’四字都洇透了。后在谷仓夹层搜出霉变糙米,麻袋鼠啮痕迹赫然。前线将士忍饥鏖战,后方岂容硕鼠藏奸?当即重新登账,批注‘粮账即良心账,藏粮如藏罪’。”

字字如刀,刻进李淮明心里。1943年的淮阴正遭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粮食供应紧张。刚满二十岁的周志远被分配到淮海区供给科。他有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手绘地图,图上用红点标注了清江浦、河下镇、茭陵乡等十几处粮仓的位置,地图旁写着“每日必查”几个大字,并用小字批注:“粮为军本,账为粮纲,一丝一毫关乎胜败。”笔记本的纸张边缘还残留着焦痕,那是当年日军飞机轰炸时,周志远俯身护住账本所留下的。

翻到1944年正月的记录:“正月十三,赴茭陵乡核冬衣账。风雪阻路,棉鞋在结冰的河面上磨出破洞,脚趾冻得像红萝卜。步行三十里到乡公所,见妇救会王大姐正把五匹蓝棉布改作绷带,棉絮沾了一身,账册上却记着‘因受潮损耗’。王大姐泪眼婆娑:‘伤员等着包扎,哪顾得上记账。’我说:‘账不能虚,人心得实。’遂将自己的棉被拆了,棉絮补入账目,批注‘暂借,春后归还’。”字迹旁绘棉被图案,棉线的纹路清晰可见。

最让李淮明动容的是页脚那几行歪斜的小字,墨水似乎被泪水晕过:“刘老庄战斗后第七日,随医疗队收殓烈士遗物。在三班长衣袋里摸出半张借条,背面铅笔写着‘欠队里二两米’。百姓说这娃是淮阴学生,参军才三个月。他们连命都舍得,咱管账的怎能亏了他们?那晚核完账,在烈士墓前立誓:此生管账,必清必实,账页如碑,不负英魂,不负百姓。”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李淮明的思绪。来电的是组长赵陈刚:“淮明,农房改善项目的审计进展如何?有群众反映新房漏雨、补贴不到位,咱们必须把这笔民生账算明白。”此时,组长关切的话语与周志远“必清必实”的誓言,穿越八十载光阴,在李淮明心中引发共鸣。

雨幕中的较真

次日清晨,预报的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将车窗打得噼啪作响。李淮明和同事小林冒雨赶到安置小区时,路面的积水已没过脚踝。

小区里,一位大爷正激动地与施工队负责人理论:“这才住了几天,墙面就渗水了!你们看看!”施工队负责人不耐烦地挥手,“老爹,老天下雨我们也没办法。”李淮明赶紧上前询问,大爷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在阳角抹灰处轻轻一蹭,细沙立刻簌簌而落。“同志,你摸摸看,这个房子像话吗?”

李淮明掏出随身携带的钥匙,往墙面上一划,只听“哗啦”一声,一大块墙皮应声脱落。“砂浆强度不够,养护不到位。”他翻开监理日志,那刺眼的“合格”二字仿佛充满了无声的嘲讽。

“每平方米的抹灰成本差了整整三元,一整栋楼算下来,两万元不知去向……”李淮明在心中飞速计算着,此时,他仿佛能感受到周志远在谷仓前面对霉变粮食时那同样的灼烧感,正穿越时空炙烤着他的内心。

在175号楼,李淮明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住户李婶一把掀开窗帘,只见窗角处,一道裂缝如丑陋的蜈蚣蜿蜒爬行。“监理上次来,就看了两眼,连摸都没摸一下。”李婶愤愤地说。

刚到181号楼,李淮明就撞见施工队在拆卸屋面模板。他目光一扫,立刻锁定悬挑梁侧面刺目的钢筋——“露筋了!”他当即指出。“这是混凝土振捣不实造成的。小问题,补补就行。”项目经理轻描淡写地解释。“小毛病?”李淮明声音陡然提高,“钢筋一旦锈蚀,就会影响整栋楼的结构安全!这是拿老百姓的生命在开玩笑!”

审计组当即叫停施工。在调阅监理记录时,他们发现关键工序的监理签字笔迹存在明显疑点。随后,小林在资料堆里的发现更为惊人:180号楼和181号楼的屋面防水工程尚未验收,施工队竟已开始铺设保温层了。

“这就是漏水的根源!”李淮明掀开一块保温板,下面的防水层果然有多处破损,“防水层都没做好就敢赶工期,简直是在瞎胡闹!”

浊浪里的磐石

接连暴露的质量问题让审计组心情沉重。项目为何如此草率?资金究竟流向了何方?随着审计调查的深入,阻力接踵而至,主管部门在提供资金拨付凭证时开始推诿拖延。

“李处啊,农房改造是好事,别太较真,灵活点……”相关工作人员王科长堆着笑,脸上的褶子挤作一团。李淮明眉头紧锁:“王科长,你知道,这些房子是老百姓一辈子的寄托。对他们来说,这是天大的事。”王科长眼神闪烁,低头嘟囔道:“好吧,我尽量协调。”

第二天一早,完整的财务凭证就送到了审计现场。

核对凭证时,小林发现有三笔共五十万元的“青苗补偿费”流向了一家建筑公司。“这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名字好眼熟,好像是一位村干部。”小林指着企眼查网站上的信息说,“而且,这三块地根本不在拆迁范围内。”“去现场!”李淮明斩钉截铁地说。

当审计组抵达凭证上记载的地块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麦田。旁边地块的农户告诉他们,开春时确实有人来量过地,但没说要征地。“上个月,有人拉来几车树苗,在地里插了两三天,又全部拉走了。”

“这是典型的虚报冒领。”李淮明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算账,“虚构征地项目,套取补偿款,再通过关联公司洗白……”树枝折断的脆响仿佛连接了时空——当年那三石霉变的糙米和如今这五十万元虚报的补偿款,本质都是对公共资金的侵占。

回到审计组驻点,李淮明拨通了赵陈刚的电话:“我们需要延伸审计那家建筑公司的资金流向。”“纪委已经介入调查,和你们发现的问题高度关联。现场务必固定好证据,注意安全,保持和纪委监督协同。”赵陈刚说。

窗外风声呼啸,暴雨猛烈地抽打着窗户。李淮明望着雨幕中远处一栋栋耸立的高楼,眼前的雨声仿佛与穿越岁月的炮火声与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他耳边轰然共鸣。

最终,通过审计组的日夜奋战,在数据中抽丝剥茧,不仅查实了被套取的五十万元补偿款,还发现了工程质量问题背后的层层转包问题。

当相关腐败人员被纪委监委带走时,李淮明正在安置小区开展“回头看”。居民王大爷远远看见他,便热情地迎上来,拉着他的手往家里走:“小李领导,快来看看咱家的新墙!”只见新贴的瓷砖上,已整齐地贴满了王大爷孙子的奖状,老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幸亏有你们!”居民张婶端来刚蒸的馒头,指着屋面上新做的防水层说,“之前漏水的屋顶修好了,这两天下雨,一点水都没漏。”

李淮明咬了口馒头,麦香混着碱面的味道在舌尖散开。

数字后的初心

农房改善项目的审计报告刚定稿,李淮明就被抽调到医养PPP项目审计组。这是个总投资近20亿元的重点民生工程,计划建成一定规模的医养结合中心,但前期财政评审时发现资金使用疑点不少。

进点会后,施工方财务总监抱着半人高的账册,微笑着说:“李处,我们这个项目工期紧,技术新,有些手续难免滞后,还请审计同志多理解。”

翻开账册,疑窦丛生。项目公司采取认质认价认定单的方式确定材料和设备价格,有的价格似乎不合理。水磨石地坪1500元/平方米?飞利浦彩超设备300万元/套?面对这些疑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孙总早有准备,立刻送来厚厚一沓市场询证记录和专家论证意见,流程完备,签字齐全,看上去价格论证充分。

“李处,您看,这都是货比三家,专家拍板的!”孙总胸有成竹。

深夜11点,李淮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所有证据都看似完美,但一种强烈的直觉却在不断警示他:事情绝非这么简单。他翻开周志远的笔记本,里面有一张老照片,四位同志围着油灯核账,墙上标语“廉洁管账,抗战必胜”依稀可见。照片背面的铅笔字力透纸背:“虽无硝烟,亦是战场;守护粮草,就是守土。”

李淮明忽然有了主意:“正面无法发现破绽,那就从外围突破,让数据开口说话。”指尖在键盘上翻飞,他迅速编写Python语句,抓取官网、行业论坛、建材集散地内部报价;抓取飞利浦全球主要分销商的公开报价、大型国际医疗展会的成交简报……

通过一系列外围数据的采集,李淮明很快发现,水磨石地坪市场价最高仅700元;飞利浦同型号彩超设备,华东某三甲医院年度框架打包价仅158万元,与该项目上报的价格相比,近乎腰斩。

审计组亮出初步数据,孙总强作镇定地说:“李处长!我们采购的是特种定制水磨石,添加了纳米抗污涂层。彩超是顶配版本,内置AI辅助诊断模块……”针对这一情况,审计组立即前往仓库现场取证,刮取水磨石样品,进行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其成分与普通水磨石无显著差异,所谓的“纳米抗污涂层”纯属子虚乌有。同时,审计组调取彩超设备序列号及配置信息,确认该设备是标准商用版,无任何特殊加装模块,所谓的“AI辅助诊断模块”也纯属虚构。

为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审计组构建穿透式数据复核系统,整合所有供应商的关联关系、企业资金往来、物资流向及人员关系等信息,从而清晰呈现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在此后的六十天里,审计组为获取完整的证据链,先后赴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建材市场、银行等多个单位,累计采集了数十万条数据。

最终,一张精心编织的利益网络在数据穿透下原形毕露——那些高价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竟是施工方高管的亲属!资金流如一条赃款输送带:项目款支付给供应商后,经过多层空壳公司的快进快出、复杂走账、虚假贸易,最终以“咨询费”“借款”“分红”等名目,精准回流至孙总及其关联人的私人腰包。

面对虚报的价格、虚构的技术、虚假的供应商,以及清晰无误的关联交易和确凿的资金回流证据,孙总及其利益集团构建的防线彻底崩溃,再也无从狡辩。

审计报告如同出鞘利剑,揭示出系统性舞弊:通过操纵认质认价、虚构技术参数、设立关联供应商、伪造合同文件等手段,恶意抬高造价,套取、侵占国家建设资金3.02亿元。

当李淮明再次踏入医养中心时,阳光和煦。康复区内,窗明几净,宁静祥和,几位老人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使用康复器械缓缓活动着肢体。

时光里的回响

归还周志远笔记本复印件那天,李淮明在档案馆偶遇退休多年的审计前辈籍老。老人从布包里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红绒布上静静躺着一枚磨得锃亮的铜制算盘珠。“这是周老的,”籍老轻抚珠子说,“1943年查粮账时算盘被打翻,这颗珠子滚进了运河芦苇丛。为了找到它,他硬是蹚着冰水,在河里寻了整整三天。”

绒布上还压着张字条,是周志远的笔迹:“算盘珠响,良心得亮;账册清,民心安。抗战时守账本是守希望,如今守公款是守民心。”

回到办公室,夕阳的余晖为审计底稿镀上一层温暖而庄严的金边。李淮明在工作总结末尾写下:“从油灯下的粮账到大数据里的民生账,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必清必实’的坚守。周志远前辈在烽火中护账,是为让战士吃饱、百姓安居;我们今天核减每一分虚支,是为让农房不漏雨、医养有保障。这些成果都在续写‘账要清,人要暖’的故事。”

清脆的键盘敲击声中,李淮明分明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算珠清脆的碰撞,是泛黄账页被风拂动的微吟。这声音,自烽火年间生根,历经八十余载的运河沧桑,已深深融入一代代审计人的血脉,化为守护国脉民生的永恒信仰,在这片被英雄热血浇灌的运河两岸,生生不息。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通讯员 高峥芝)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