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农家小院刚泛起微光,盱眙县淮河镇龚庄社区王庄组村民朱永梅已经忙开了。她蹲在洗衣盆前,搓洗丈夫病情发作时弄脏的衣物;转身又熟练地配好药物,轻声安抚丈夫服下,顺手擦去他嘴角的药渍。同样的事情,她已经重复了22年。这个出生于1974年的普通女子,用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年复一年的不离不弃,为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丈夫撑起一片天。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与风雨飘摇的困境中,她用双手抚平家庭的创伤,用坚守诠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2022年获评“盱眙好人”。
1998年,朱永梅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嫁入家境贫寒的滕家。夫妻同心、踏实肯干,加上可爱儿子的降生,虽不富裕的小家庭却满是欢声笑语。然而,命运的重击在2003年突然降临。当时,儿子年仅3岁,丈夫却被确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病症发作时,丈夫失去理智,摔砸家具、暴力相向成为家常便饭,朱永梅身上时常带着新添的瘀青。娘家亲戚心疼不已,一次次劝她“趁年轻赶快离婚”,可这个善良纯朴的女人始终摇头拒绝。“我和他是从相识、相知到相爱走过来的,他病了,我走了,他和孩子怎么办?”这份对爱情的坚守与对家庭的责任,让她毅然选择扛起所有重担。
从此,朱永梅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路。她带着丈夫辗转盱眙、蚌埠、南京等地的医院,为凑医药费省吃俭用,变卖家中财物。2005年女儿出生后,丈夫病情加重,发作频率愈发密集,朱永梅更是忙得连轴转:白天种地,并养猪喂鸡以补贴家用;晚上照顾年幼的儿女,还要时刻警惕丈夫的突发状况。即便医生告知丈夫的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维持,她也从未放弃,将丈夫接回家悉心照料。清醒时,丈夫的智力水平仅如孩童;不清醒时,他大小便失禁。她白天每隔两到三小时就要赶回家,为丈夫换洗衣物、清理卫生;晚上则守在身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甚至多次需要公安干警协助平息丈夫的暴力发作。
22年的坚守中,温暖从未缺席。朱永梅的儿子很懂事,自大学起便勤工俭学,用微薄的收入为母亲分担压力。龚庄社区了解到她家的困难后,及时为其丈夫办理重残补助,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增添保障。公婆也体谅她的不易,主动承担起日常照看丈夫的责任。如今,丈夫的病情趋于稳定,朱永梅在离家不远的盱眙天源服装有限公司找到工作,既能补贴家用,又能早晚兼顾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朱永梅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把“不离不弃”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相濡以沫的坚守诠释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她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却用22年的执着与深情,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真爱。朱永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婚姻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最动人的爱情,莫过于危难中的坚守、平凡中的不离不弃。
■通讯员 张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