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国初照片
刘老庄烈士纪念馆中“刘大会”绘画
淮安新闻网讯“父亲从一个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从一个地方的基层党员到军队干部。在一次次出生入死的战斗中,他和战友们深入敌后,消灭还乡团,走村窜户,动员群众,恢复基层政权。建国后,父亲一直在地方军事部门工作。
为民伸张正义
父亲刘出生于淮阴县张集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由于不识字,经常受地主恶霸的欺负,因此在父亲10岁时,祖父托人说情,让他随私塾先生读书。1930年,父亲到县立小学插班学习,经常听高年级的孙安南(淮阴县早期党员之一)等当时进步同学宣讲共产党济世救贫的朴素道理,思想上开始对共产党、农民暴动、打土豪等新鲜事及名词感兴趣,对社会不公的现象有了思考,接受新思想;行动上开始接近进步青年。1931年秋后,他被中共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由于淮涟党组织内出现叛徒,使地下党组织遭到了破坏。同年秋天,父亲抱着追寻党组织的想法,怀揣读书救国理想考入泗阳县中学。后因家庭困难,于1933年肄业回乡,在乡亲的推荐下,创办老张集乡洪涯小学,以办学为掩护,寻求教书救国新途径。当时,国民党进行导淮工程,国民党的基层乡保长们却借机中饱私囊,使扒河民工生活极度困难。此时父亲利用自己的社会身份,联合其他几位进步同学、同事,揭露某些乡保长偷工减料、贪污导淮土方费的丑恶行径。同时,父亲在进步人士沈凤舞等人的鼓励下,与万伯谦、李龙玺等青年张贴大字报,揭露乡长在乡村政权改选过程中的舞弊事实;带领十几个甲长到县法院去告发该乡乡长选举造假的伎俩和贪污行为。在阶级矛盾十分激化的社会中,父亲的仗义为民遭到了当权者的嫉恨。后来父亲被迫远走他乡。
投身抗日救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年底,宋振鼎、吴觉、谢冰岩、夏如爱等一大批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或避难在外的原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家乡淮阴,组织民间抗战组织“苏北抗日同盟会”,并与国民党地方政府建立统一战线,成立淮阴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父亲经同学张涛亭的介绍,参加淮阴县抗战动委会,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1939年3月1日,日军占领淮阴、涟水、泗阳等县城。吴觉、张芳久、谢冰岩等人立即拉起抗日武装“淮阴抗日义勇队”,开始敌后抗日的艰难历程。而想报效国家的父亲看到了希望,义无反顾地追随吴觉等人,投身到武装抗日的洪流中,并参加了淮阴义勇队成立之后三次战斗之一的夜袭王营日军据点的战斗,开始了自己的武装斗争的革命生涯。1941年6月,淮河大队上升为新四军独立旅三团。父亲在把战友送上主力部队后,又回到了地方,任淮涟游击大队大队长,兼张集乡乡长。
组织“刘大会”
1940年8月,八路军115师的苏鲁豫支队东进淮海。此后在主力部队的强力支持下,淮海各县先后成立人民抗日民主政权。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父亲重新入党,同年,被委任为淮阴县第五区张集乡乡长兼区武装大队大队长等职。
在我抗日民主政权成立的初期,唤起民众保家卫国,动员民众抵抗侵略,是一项急需而又重要的工作。采用什么形式,如何组织,是当时共产党人需要探索的课题。在抗战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中,有一种“联庄大会”的民间群众性自救组织。它的特点是一个乡几个保的村庄组织起来,一庄有事,四面八方支持。求救一方的信号有牛角号、枪声或敲盆等,相应的村庄则有持枪、农具、大刀等器械前来支持。父亲在请示区长葛群以后,在张集乡立即组织起联庄大会。在其后不长的时间里,有效地组织了几次大会,对前来骚扰、抢劫的伪军、匪徒给予了狠狠的打击,让顽匪闻风丧胆。有几次顽匪是被群众打伤而逃。父亲用这种形式开展工作,保护了乡亲的生命财产,深受人们欢迎。由此,大会的威力传遍四乡八庄,群众自发地昵称为“刘 大会”。葛区长认为这个叫法有利于党的骨干联系群众,便于领导。于是“刘大会”便被群众叫响起来。1995年,葛群为《刘回忆录》题词:“依靠群众,武装群众,战胜敌人的典范。”吴觉在《主力未到之前》一文中说:“八团(淮河大队)在上升为主力前,仍坚持淮涟与顽匪进行了频繁的斗争,同时抽出枪支弹药组织地方游击队。如后来在1941年前后反蚕食反扫荡反顽斗争中出名的‘刘大队’便是其中之一。”
“刘大会”作为一个代号,被写进淮阴的党史;作为一种荣誉,它见证了父亲在那一段时期的特殊贡献;它走进了民众的心间,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它走进了淮阴抗战的史册,赢得了家乡的尊重。
看守日伪据点
由于斗争的残酷性,一些富人后来畏于国民党基层政权和土匪等恶势力,意欲退出大会,党组织及时转变政策,动员他们献出枪支,给农民子弟去防匪安家。“大会”的成功实践,为动员农民子弟组织民兵武装打下了基础。
经过建党、建军、建政,共产党领导人民拥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给日军带来了恐慌、仇视。日军调集一定的兵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并在根据地建立据点,垒筑炮楼,对根据地进行分割。在淮海区当时有18个大炮楼。小据点更多,淮阴县就有30多个。为了对付日军的扫荡、筑据点等“清乡”政策,党组织动员民众,进行人民战争;落实到县一级就是实行“县主力不出县,区大队不离区,民兵不离乡”的战术布局;具体到区一级的措施,就是成立联防队,“困”死敌人,让敌人有脚不能走,有枪不敢放,吃饭不安稳。在张集区有五个联防队,分别看守徐溜、五里、古寨、大兴等日军据点。父亲负责带领第四和第五联防队分别看守张集、大兴两个日伪据点。他挑选区队里八九个精干的枪法好的队员,组成游击小组,穿梭来往于张集和大兴之间,配合联防队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袭击、围困活动,让据点里的日伪军胆战心惊,觉睡不好,饭吃不好,有时出炮楼买一包烟,还要通过关系“关照”一下,不然就会有危险,时间一长,据点里的伪军斗志全无。
拔除张集据点
张集据点是日军在淮海区的18个大据点之一,它是拆了淮涟边界的开明士绅朱伯符家近100间的瓦房材料来建筑的,中间是三层炮楼,四角有小据点拱卫,外有壕沟。它工事坚固,支撑着远处的许多小据点,割裂了淮涟抗日根据地的交通,对淮涟根据地有极大的破坏性。随着对据点的长期围困,一个小队的日军已不堪环境的恶劣,溜回了淮阴城中。到了1943年夏秋间,县委书记李霁明和县长吴觉找来父亲,听取张集据点敌情的汇报后,认为伪军已是人心惶惶,决定拔除张集据点,扩大淮涟抗日根据地的回旋余地。为了战斗有绝对的把握,淮阴县委请示上级组织,调集淮海四支队张峰副团长率部分主力参战。
而父亲在拔除张集据点的战斗中的任务,就是利用建立已久的社会关系,获取敌人情报,瓦解伪军斗志。当时把据点围起来之后,吴觉指示先用瓦解攻势,围而不打。于是民兵便喊话,晓以利害。
伪军在知晓大势已去且束手无策后,决定派人出来“谈判”,以保性命。而派出来的人恰恰是父亲长期做工作,安插在炮楼的内应。这样,我们这一方既了解了据点中的动态,更把我们的政策有效的传递进去。最后,伪军在“同意”之后离开据点,但在途中被缴了枪械;同时发动民众迅速拆平了炮楼。父亲的微小作用,大大的促进了战斗的解决,减少了伤亡,使拔除张集据点成为一个胜利经典,写进淮阴革命史。
攻打官荡据点
抗战胜利后,人民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但不久,国民党即挑起内战,以几十万的大军,把苏北的新四军碾向山东。由于淮阴是苏鲁走廊,国民党军为了追击我军,把淮海地区作为前线的补给基地,长期驻扎有10万人以上的兵力。而早在两淮战役胜利之后,黄克诚就率领三万五千苏北健儿,远赴东北作战。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因战略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北撤山东行动,这就给缺人少枪的在地方坚持的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当时的淮阴县半年内牺牲了一名副县长、三名区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时任官荡区委书记的父亲和战友在淮涟交界地域,与国民党军进行殊死的战斗。
1947年1月20日,官荡区区长戴家英在为掩护干部群众跳出蒋军28师第52旅的合击中因受伤被俘,英勇就义。为了收殓戴家英烈士遗体,父亲率部配合六分区直属一团政委率领的主力,在除夕之夜,攻入官荡,消灭敌军1个工兵连,俘获30多人。2月初,六分区主力和父亲率领的区武装,再次袭击官荡据点,歼敌一个排,缴获17支枪。
刘建国/讲述 朱爱民/文字协助
大事记
1.1913年2月26日出生。
2.1931年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苏北党组织遭破坏,丢失党籍,1940年8月重新入党。
3.1940年8月,任淮阴县第五区张集乡乡长兼区武装大队大队长。
4.1941年6月,任淮涟游击大队大队长兼张集乡乡长。
5.1945年初,任淮阴官荡区委书记。
6.1945年8月,任淮阴县反攻团政治处主任。
7.1948年7月,任淮阴县政府支前科长。
8.1948年12月,任县独立团副政委。
9.1950年4月,任淮阴县民兵支队副队长。
10.1950年9月,任淮阴军分区军法处副处长。
11.1961年3月,任淮阴县人武部政委。
12.2009年9月去世。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
上一篇:奔袭娘庄杀敌特
下一篇:苏中抗战功卓著陈丕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