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大戏是我们儿时的快乐事儿,而作为淮安人,一提到老戏院,就会先说到人民剧场。其实,人民剧场不是我们淮安最早的戏院。
最早的应是1927年建于城南公园内(现清晏园)现荷芳书院附近的民众戏院,时称民众剧场。戏院为南北长方形,戏台在北端,东、西、南三面均有座楼(包箱),当中为客座,共有八百座。座前条桌上可放茶壶、瓜子、水果等物。抗战前夕,演员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京剧传统剧目,淮阴本地还有京剧票友也曾在民众戏院和演员同台演出。戏院在1948年12月淮阴第二次解放时曾停业,于1949年春复业,不久又自行停业,从此,淮阴民众戏院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曾有人在戏院内开茶馆兼书场,80年代成为城南公园的小剧场,常有民间小淮剧团去演出。后来城南公园重新布局修建,民众戏院拆除,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1946年初,苏皖边区政府为迎接即将于当年3月召开的华中宣传教育大会,在清江城南公园东北角的空地赶建了一座边区政府礼堂。礼堂舞台高约2米,台宽12米。为了便于演出,舞台设计成转台,可供演出各种带有多种灯光布景的戏剧。这在当时是苏皖边区最好的演出场所。40余天的会议有18个剧团到会演出文艺节目20多台,安排了近40场文艺晚会,盛况空前,各种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都参加了演出。1946年9月我军北撤,淮阴为国民党占领,礼堂沦于敌手,改名中正堂,供童子军集会用,时断时续的演出了一些戏剧。1948年12月2日,淮阴第二次解放,成立两淮市,将礼堂改名为清江人民剧场。解放后,由延安评剧院编写、苏皖实验剧团排演的《三打祝家庄》,在清江人民剧场首场演出。1952年10月清江市文教科接管,将“清江人民剧场”进行改建,更名为“清江电影院”,成为我市首家电影院。
坐落于北门桥北端的人民剧场前身是建于1948年底,在西长街铜元局东边李玉书家的空大院内(后来的清拖南大院)时称民众小戏院。电影演员韩兰根组织的话剧团曾在民众戏院演出过《雷雨》、《秋海棠》等话剧。1953年,清江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了一所砖瓦结构的平房,改名为人民剧场。1955年,人民剧场需要拆迁。市里拨款四万八千元,在北门桥北面新盖了一个剧场,分楼上楼下两层,就是现在的人民剧场。人民剧场于1955年10月5日正式开业。人民剧场的条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北地区来说,算是比较好的,共1100多个座位,舞台300平方米,大型剧团都可以演出。好多一流的剧团,一流的演员都在人民剧场演出过。1960年前后,人民剧场曾一度改为人民大会堂。这一年3月,江苏省青年向“三荒”(荒山、荒地、荒滩)进军誓师大会在淮阴人民剧场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结束,由市吕剧团演出《拾棉花》,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参加闭幕式并观看了演出。1963年国防部部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来淮视察,在人民剧场观看了演出。省淮海剧团演出《催租》,当时的淮阴京剧团宋长荣演出了《红娘》。1986年10月5日召开人民剧场建场三十周年座谈会。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何叫天率上海市淮剧团来淮祝贺并合演了《铡美案》,作为向观众告别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走向低潮,人民剧场于2015年拆除。
对于淮安老戏迷们来说,位于清浦区都天庙街上的始建于1950年的大众剧场就是不可磨灭的记忆。1950年,清江市一些商户在都天庙大院内集资入股办起了一个小剧场淮阴大舞台。剧场名称很大很响,其实很简陋,稻草屋面,屋内泥土地面打上木桩钉上木板条,便成观众座位,可容纳观众600人,舞台是泥土堆成,上铺木板。1951年,清江市工商联准备用都天庙作为办公地点,和淮阴大舞台负责人协商,最后以3000斤大米作补偿,大舞台迁到都天庙西40米的广荫庵,在庵院里盖起了剧场,更名为大众剧场。小集体性质,自负盈亏。1956年,大众剧场取消股份制,由小集体改为大集体性质,虽仍属自负盈亏单位,条件得以改善。1960年上升为国营性质。1964年市县分置,大众剧场划归淮阴县,县委将其改为会堂,平时仍为剧场。不久淮阴县文工团开始住入大众剧场,进行了多年的独具特色的演出,演红了市区。难能可贵的是,“文革”动乱时期,文艺队伍几乎全部停演、瘫痪,而淮阴县文工团不仅坚持正常演出,还自编自导新曲目,累演达500场以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拥有20多名职工的大众剧场因戏剧市场的不景气,出现了生存危机,濒临关闭。2002年9月,剧场退休老职工孔庆余联合其他几名退休老职工一道,将大众剧场的困难情况写信反映给市委书记丁解民。丁书记知道此事后,立即批示淮阴区委处理此事。经过数次研究,最后决定,由淮阴区文化局经手,将大众剧场卖掉。2002年10月,施兰英、刘家海、朱士发三人共花了30万元买下了大众剧场,买下后又花了20万元对老剧场进行整修、装饰,使大众剧场又有了生机。目前大众剧场仍在经营中,下午的演出多为淮剧,票价是5元钱看两场。观众多为老年淮剧迷,好一些的剧团来时,常会座无虚席。现在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每天依然可以听到一板一眼的戏曲声。悠扬婉转的琴声和唱腔,老人们半闭的双眼,半哼半打拍子的聆听,如同川人下午茶的恍惚,迷醉了半个世纪。
1956年11月1-15日 淮阴专区举行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清江市区的人民剧场和大众剧场演出了32场戏曲,观众近3万人。参加演出的有淮海戏、淮剧、京剧、越剧、泗州剧等5个剧种、16个专业剧团,盛况空前。可以看出大众剧场和人民剧场承载了淮阴(淮安)人民业余戏剧文化生活的某个时代的印记。
进入新世纪,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式多样,人们对剧院也有了更高要求。2008年7月8日 ,以著名荀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先生命名的长荣大剧院在清河新区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剧院建筑面积3309平方米,具有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电视直播等诸多功能,并成为了京剧(荀派艺术)传承基地。长荣大剧院兼具现代与古典的美,处处显露着京剧独有的那份特质,那点韵味。
2010年淮安市政府在主城区全力打造“文化航母”。同年10月 ,总投资3.4亿元,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25776平方米,1236座乙级剧院及配套服务用房的淮安大剧院。目前工程正在装修已近尾声,高端大气的风貌已初见端倪。
你方唱罢我登场,渐渐衰老的戏院,不变的是悠扬的唱腔。伴随着淮安人民越来越幸福的生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淮安市档案局 沈淮 陈捷
2016年2月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