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地说,‘终于知道父亲的祭日和(遗体的)归属地了’”3月16日上午,洪泽县西顺河镇民政助理蒯建平,向淮海晚报记者回忆起3月10日发生在苏州市太仓市浮桥镇的一幕。这位老人叫严建明,今年76岁。他的父亲严尚金于1945年2月17日牺牲在洪泽县西顺河镇。对于父亲的牺牲地和具体的牺牲日期,严建明直到2016年3月10日才知道。
●“十堡阻击战”
35名烈士他乡埋忠骨
1941年,严建明刚满1岁时,父亲严尚金离开了妻子和孩子,从家乡太仓报名参军,成为新四军1师52团的一名战士,参加抗日战争。
1945年春节,正当抗日根据地军民欢度春节之际,盘踞在淮阴、宝应、高邮、扬州、仪征、六合、盱眙、来安等地的日伪军,侦察到我驻守新四军军部盱眙黄花塘附近的新四军二师主力已开赴津浦铁路以西,便乘机出动,大规模地向淮南进犯,妄图围歼我新四军军部。
从淮阴出动的日军天井大队和伪军潘干成部28师的一个团共计1500余人,企图沿颇河、高良涧、蒋坝一线奔袭我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虽然沿途民兵奋力抗击,终因力量薄弱,难以有效遏制敌人。为迅速阻止日伪南犯,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1945年2月15日,新四军军部命令已完成守卫原新四军四师防地任务、正从泗洪县朱湖向苏中开进的新四军52团,火速奔赴黄花塘,保卫军部。2月17日早晨,该团开到离顺河集20里的地方,团首长立即命令担任警戒任务的三营八连轻装跑步占领顺河集。于此同时,团首长命令七连从顺河集北边向东北方向运动,配合八连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向湖滩转移。这时,军部通讯员又传来张云逸副军长的命令,要该团快速抢占顺河集,阻击日伪南犯,并以两个营的兵力火速南下,保卫军部,团首长接到命令后,立刻从机炮连抽出两个班和四连、六连一起,协同七连、八连阻击南犯之敌,其余部队奔赴黄花塘。
六连、八连在距十堡大沟敌阵地不足一里的大堤上,和日伪军交上了火,经过整整一天的激战,我军打垮敌人14次冲锋,共击毙日军72人、伪军200余人,我军26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严尚金就是这26名烈士中的一员。顺河地方政府和群众收埋了烈士忠骨,造陵墓、建纪念碑。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在追悼大会上高度评价了这次战斗,他说,“顺河集这场血战,把日寇兵分八路进攻淮南、扫荡新四军军部的部署粉碎了”。
在战斗中,还有9名战士身负重伤,不久后在后方医院英勇牺牲。这场战斗,军史称“十堡阻击战”,而在洪泽当地则被称为“顺河阻击战”。
●七十年后
当地政府为烈士寻亲
“这35名烈士当年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才33岁,而最小的只有19岁。”昨日上午,正在与外地民政部门联系查找烈士线索的蒯建平告诉记者,35名烈士牺牲已70年了,他们入伍前后的姓名以及家庭住址都有变化,这给政府为烈士寻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便如此,经过多年努力,他们还是寻找到了其中11名烈士的具体家庭地址和亲属。
据蒯建平介绍,去年年初,西顺河镇政府对“二十六烈士墓”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到目前已投入800多万。改扩建后,将新增洪泽烈士纪念馆与二十六烈士陈列馆,为了能寻找这些烈士的亲属,让他们知道亲人魂归何处,自去年开始镇政府就成立了专门为烈士寻亲的工作小组。
“寻亲难度确实很大!”蒯建平告诉记者,他们首先根据这35名烈士的档案开始寻找其中18名江苏籍的烈士亲属,但有的烈士当年参军后可能是为了保护家人,不得不改了名字;有的烈士的籍贯地址早已不存在。好在每到一处,相关地方民政部门都积极配合寻找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目前已找到8名江苏籍烈士亲属。
“尽管寻亲过程艰难,但每找到一名烈士亲属,我们都很欣慰,很感动。”蒯建平告诉记者,当他们几经周折在江都找到王志国烈士的亲人后,他们得知,王志国新婚不久就参了军,妻子还没来得及怀孕,此后因为不相信王志国已牺牲,苦等其回家,并终身未嫁,直到1986年去世。
●寻父半个多世纪
终知父亲忠魂归处
蒯建平介绍,严尚金烈士的籍贯在档案上是太仓县,他们估计就是现在的太仓市。3月10日上午,他带着介绍信来到太仓市民政局,通过查询当地档案,没有发现严尚金烈士的档案,再次查询时查到有一名叫“严尚贤”的战场失踪人员,名字仅仅只有一字之差,反复查询、比对各种信息,最终确定“严尚贤”就是他们要寻找的严尚金烈士,并联系上了烈士的儿子今年已经76岁的严建明老人。
“当地民政部门向严建明老人介绍我是其父亲牺牲地的民政助理时,我看到老人的眼里满是泪花。”蒯建平告诉记者,后来经过与严建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在其12岁左右时,家里曾收到一份其父亲的烈士证,证明其父亲于1945年牺牲。等到严建明长大成人之后,从20岁开始,他就四处打听父亲的牺牲地和埋葬地,但苦于当地民政部门档案上记载父亲是战场失踪人员,所以一直无法查找具体信息。这么多年来,每次祭拜父亲都是在村头路边。现在严建明知道了父亲牺牲的准确时间和安葬地点,以后终于可以与家人到父亲牺牲地祭拜了,也了却他半个多世纪的心愿。
●继续为24名烈士寻亲
让烈士英名回到故土
在蒯建平提供给记者的收录了35名烈士亲属的通讯录中,记者注意到,经过他们的寻找,确认了这些烈士有的已无亲属,有的籍贯只有“山西省”三个字,有的则是“江苏江都”。蒯建平告诉记者,这35名烈士名单都是根据生前战友回忆、整理而成,所以烈士的籍贯并不是很准确和很详细,比如烈士张召良,牺牲时只有23岁,可能当时战友都称其为“小山西”,所以在其牺牲后就认为他的籍贯是“山西”。
“截至目前,这35名烈士中的11名我们已为他们找到了故土,但让人惋惜的是,他们当中有的烈士已无亲属”,蒯建平告诉记者,尽管不知道余下的24名烈士的亲属是否还健在,但洪泽西顺河镇政府会不惜代价为他们继续寻亲。据介绍,目前他们已与烈士现在的部队联系上,同时也取得了新四军研究会的支持,将共同为烈士寻亲,让烈士英名回归故土。
(记者 何剑峰 通讯员 龚建军 徐留芳)
网络、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头条新闻,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