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城管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城管

淮安城管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城管

发布时间: 2013-02-28 19:57  关注度:2889  来源:江苏政府法制网  作者:张冬来
导读:淮安城市管理摒弃简单粗暴执法思维,树立亲民理念,坚持以民为本,创新城管执法方式,通过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大力改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塑造了享誉全国的“淮安和谐城管”品牌,探索出“文明执法+亲情服务+增加就业=和谐城管”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淮安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

江苏政府法制网消息:近些年,“小贩大战城管”、“城管暴力执法”,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矛盾屡屡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对城管部门的质疑、批评、指责,不时充斥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然而,淮安城市管理摒弃简单粗暴执法思维,树立亲民理念,坚持以民为本,创新城管执法方式,通过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大力改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塑造了享誉全国的“淮安和谐城管”品牌,探索出“文明执法+亲情服务+增加就业=和谐城管”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淮安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可以说,淮安城管“突出重围”,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城管”之路,为社会管理创新积累了初步经验。

——实现了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淮安把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引入到城市管理中,创新城市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执法管理由过去的“围追堵截”,转变为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变简单取缔为取缔与疏导相结合,变单纯处罚为处罚与帮助相结合,寓执法管理于便民服务之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淮安城管以群众为“主语”,以民生为“主题”,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倾听百姓呼声,着力为民排忧解难,妥善解决了“脸皮”和“肚皮”、“市容”和“繁荣”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由应急管理向长效管理的转变。淮安把应急性、临时性、运动式的城市管理,提升为制度化、长效化、综合化的城市管理,在全国率先推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改变“运动式”执法方式,实现“保洁全天侯、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城管工作长效化,努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规范有序的城市秩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淮安城管重视抓好执法工作中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大力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制定落实了《灾害天气城管工作应急预案》、《城区清扫冰雪保障道路畅通工作预案》和《城市执法管理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省人大代表视察淮安城管执法时,充分肯定了淮安市的长效管理新机制;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国家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研究》先后向全国介绍了淮安城管的经验做法。

——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系统管理的转变。淮安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城管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工商行政、公安交通、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相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分散在市直14个部门的23项城市管理职能,集中检查考核。坚持管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市、区执法管理范围,明确职责权限。市区所有单位,不论级别和隶属关系,都必须服从所在区、街道办(镇)、居委会的管理。强化区级政府管理责职,充分调动区、街道、社区的积极性。

淮安城管探寻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执法理念,“为形象管城市”转向“为人民管城市”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人靠摆摊设点来解决生计。如果不加强管理,大量的违章占道经营会破坏城市的良好秩序和整体环境,影响城市的“脸皮”;但如果单纯地取缔,一味地驱赶、封堵,势必又会影响他们的家庭生计,其结果就是激化矛盾,引起对抗、冲突,甚至酿成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实践中,淮安城管注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弱势群体着想,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谋生问题。淮安城管通过免费赠送统一制式的修理车、售货车,合理设置疏导点、摊点群,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和残疾人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几年来,淮安市城区通过多种途径累计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近万户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收到了多赢的社会效果。

二、改进执法方式,变“对垒”为“帮扶”

一个城市要健康发展,既要市容也要繁荣。把握好“市容”与“繁荣”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发展经济和美化市容的最佳结合点,是城管工作的重要课题。实践中,淮安城管改变过去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做法,疏堵结合,寓执法于服务之中。

一是化堵为疏。通过采用把流动摊贩引导到指定地点实行定时保洁经营,把沿街洗车点集中到统一规划建设的场所经营,先后建设了引河路、新民路、北京路、化工新村等多个小吃广场和延安路等地段的十几个洗车超市,既规范了管理,又改善了市容环境。

二是精心培育。通过合理规划设置销售点,有效解决了餐饮企业发展中销售网点不足的问题。“苏食放心早餐”成立之初,淮安城管和该公司一起外出调研、考察市场,一起勘察定点、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该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目前,该公司在淮安已有近300个经营网点,500多名职工(其中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4050”等困难群众),月营业额达600多万元。淮安城管还帮扶了“好滋味晚餐”、“周三包子”等一批连锁经营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是规范引导。淮安城管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双管齐下,统一制作了900多辆便民自行车修理车、修鞋柜、水果售货车、小吃烧烤车,免费发放给从业人员;对早夜市大排档、饮食摊点,实行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和统一经营时间的“四统一”管理,使“路边摊点”变成了“马路风景”。

曾经出现的城管与商贩剑拔弩张的“对垒”局面,现在在淮安已销声匿迹。淮安城管提出以统一管理和增加就业为原则的摊点管理模式,用心执法,真情服务,赢得了街头摊贩们的理解与支持,实现了“市容”与“繁荣”的协调共进。

三、畅通便民渠道,打破城管执法就是暴力对抗的“魔咒”

一度时期,有些市民由于不了解、不理解城管工作,因而不支持城管执法活动。城管执法过程中不断出现顶撞冲突,甚至发生暴力事件。领导责备、市民反对、社会遣责,就象一道“魔咒”套在淮安城管人的头上。现实让淮安城管人警醒:要打破“魔咒”,必须贴近群众,畅通渠道,加强沟通联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执法管理氛围。

一是倾心贴近群众,建立方便快捷的民意表达渠道。淮安城管积极开展城管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家开通城市管理广播,为百姓搭建了一个反映民意、提出建议意见的载体;设立城管热线电话,建立了“城管l10”快速反应机制,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推行领导接访日制度,坚持每周由一名局领导带领业务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接待市民上门投诉;设立举报箱、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进行座谈走访,与群众零距离、全天候沟通联系。

二是用心联系群众,建立紧密挂钩的联系渠道。淮安城管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一个企业,各处室联系一个街道办事处,城管队员每人联系10个经营户,开展“进百家门、交百家友、服务百家”等活动,了解民情,为民排忧,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是真心服务群众,建立果断有效的问题处置渠道。淮安城管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建卡立档,及时交办、督办、查办举报投诉案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几年来,淮安城管共受理群众投诉3000多起,及时回复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00多条,解决具体问题1000多个,市民满意率逐年提高,为城管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几年来,淮安城管所办理的42000多起执法案件,无一起被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淮安的广大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全市软环境万人评比测评中,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满意率达92.7%。为此,淮安城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软环境建设优胜单位,还被省政府法制办、省住建厅评为全省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全省城管执法先进集体。

四、推进长效管理,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

城管工作的最大难点是长效化,那种运动式、突击式、应付式的执法既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也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感。淮安创成国家卫生城后,如何巩固成果,推进长效管理,是摆在所有城管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淮安城管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讨论酝酿,致力于创新体制机制,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促进了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工作上了新水平。

一是高位协调。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由市直相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建立和推行由市政府领导参加的月点评制度。

二是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城管职权和责任,做到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凡区级政府能做到的事,交由区里处理,相应职权、经费同步划转,切实解决城管工作中“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

三是明确标准。出台《淮安市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细则和计分办法》,将分散在市直14个部门的23项城市管理职能,细化成17个方面内容,量化成73项指标,作为指导和评价城管工作成效的依据。

四是科学考评。在实行社会考评等8项制度的基础上,聘请由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社会考评团,增强考评力度,保证考评的公正性。

五是严格奖惩。将长效管理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建立和推行责任保证金制度,对考评成绩为优秀的给予等额奖励,合格的返还保证金,不合格的扣除全部保证金。

迄今,淮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先后召开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点评会40多次,交办问题14633个,解决实际问题14487个,强力助推淮安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丰富了和谐城管的内涵,赢得了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好评。

淮安构建“和谐城管”、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的主要启示是:

一是搞好城市管理,构建和谐城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做好城市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好“为谁管理城市”这一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淮安城管经过探索,从“为形象管理城市”转变为“为人民管理城市”,把城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市容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上,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城管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一心为了群众,倾心贴近群众,耐心引导群众;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真心服务群众,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改善民生,让城管工作惠及广大市民。

二是搞好城市管理,构建和谐城管,必须坚持抓好基层,打牢基础。城管工作面广量大,牵涉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淮安城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行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强化基层管理职能;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与管理对象的矛盾,千方百计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城管工作动态性、社会性强的特点,组建城管志愿者队伍,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城管工作,夯实城管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是搞好城市管理,构建和谐城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城管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同样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现代化步伐而发展。淮安城管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先后推出“步行看市容,一线看管理”的“一线工作法”;在全国率先推出“大城管”体制;创立违法建设查处“六步工作法”,建筑渣土实行“四化管理”,努力破解流动摊点、违法建设、渣土管理等城市管理难题,城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作用不断增强。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