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走出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之路——访淮阴区马头镇张庄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沙海华

走出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之路——访淮阴区马头镇张庄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沙海华

发布时间: 2021-06-24 14:24  关注度:3425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走啊!上马头吃牛羊肉去!”在很多淮安的老饕看来,马头的牛羊肉十分美味。“我们这里回族群众多,又在运河沿线,造就了美味的饮食文化。打好美食牌,也是创业创富的好渠道。”沙海华带着大家建起了美食一条街,如今两边饭店林立、生意火爆,成为很多游人的美食打卡地。靠着养殖牛羊的村民们,鼓足了钱袋子,平均每户年收入超2万元。

开栏的话: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书记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主心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实现基层良序善治的“当家人”,“老支书精神”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传承“老支书精神”,今年4月起,淮阴区委组织部联合淮安日报社,共同开展“弘扬老支书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先锋行动,深入挖掘一批长期扎根基层,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的老支书的先进事迹。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相关稿件,以飨读者。

人物:沙海华

任村党总支书记时间:1997年3月至今

沙海华36岁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张庄镇村又叫“太平汪”,可以说是“穷”名在外。“过去太平汪,两眼泪汪汪,一片水汪汪”,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张庄镇村。24年后,当沙海华60岁的时候,作为淮阴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张庄镇村完成了从“太平汪”到“太平旺”的华丽转身。

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张庄镇村少数民族人口占了60%。在这里,回汉群众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创建红石榴家园,学习有了新场所。记者驾车沿着整洁的公路行驶,老远就能看到红色的石榴形状的屋顶,配上白色的墙体,显得十分舒朗。来到“家园”,村史村况、党的建设等内容一应俱全。沙海华在这里给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我们是少数民族村,在党的带领下,大家只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强村富民!”沙海华说,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去年村集体经济达到79万元就是最好的证明。

亲如兄弟,村里温情涌动。2014年,村里的回族群众李兆海因为车祸意外身亡,留下了年迈的父亲和三个孩子,肇事者无力赔偿。沙海华得知后,立即号召本村的回汉群众联合捐款,并发动能人大户、企业代表献爱心。村党总支还拆掉李兆海以前的两间破房子,新建两层楼房和三间偏房,帮助三个孩子办理了低保。一系列的举措,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重新回到正轨。

借力“台资集聚”资源

淮安是台企集聚高地,如何搭上台资高地建设的东风,进而强村富民是沙海华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村集体经济要壮大、百姓的钱袋子要鼓起来,还是要抓项目抓招商!”沙海华说,村里招引的11家企业中有两家都是台资台企。

在招引上下功夫。亚洲最大的单体蝴蝶兰基地在哪里?就在张庄镇村!在红石榴家园的隔壁,就是亚洲最大的单体蝴蝶兰基地——皇达花卉。一株株美丽的蝴蝶兰,也为张庄镇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和不菲的工资收入。“村里左一趟右一趟地来拜访父亲和我,搞得我们不来都不好意思了。来了之后一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营商环境都不错,所以就决定落户了。现在看来,这样的决定超正确!”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耿达说。

在借力上出实招。“我们这里有台湾农民产业园,这样的平台应该能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在沙海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产业园内的江苏菇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借力沙海华招引的台企——淮安台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可日产鹿茸菇8吨。张庄镇村村民张银艳和老公一起在这里打工,两个人月收入共计8000元左右。像张银艳这样的村民,该公司共雇佣了80名左右。

用活“千年古镇”文化

“用好用活马头的特色文化,也能在村容村貌、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不一般的作用。”沙海华带着记者来到了镇上的龙亭。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村里的主街道十分整洁,更难能可贵的是两旁的房屋古色古香,挂上国旗和红灯笼后,更有中国韵味。

“1998年之前,道路两旁是一片低矮的平房,高低参差不齐。道路也比现在窄。”看着古色古香的街道,沙海华又回想起当年的景象。逢上阴雨天,街道上一片泥泞。“一定要改变模样!”他的想法得到了村里一班人的鼎力支持。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拆建户没钱盖房的、有钱不愿盖的、邻里界址扯不清的……一个个棘手问题都摆在了沙海华的面前。为了宣传政策、争取群众支持,他一次次组织村里退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召开群众代表会、党员大会,磨破了嘴皮。经过一番努力,不仅房子建起来了,道路还拓宽了五米。

“走啊!上马头吃牛羊肉去!”在很多淮安的老饕看来,马头的牛羊肉十分美味。“我们这里回族群众多,又在运河沿线,造就了美味的饮食文化。打好美食牌,也是创业创富的好渠道。”沙海华带着大家建起了美食一条街,如今两边饭店林立、生意火爆,成为很多游人的美食打卡地。靠着养殖牛羊的村民们,鼓足了钱袋子,平均每户年收入超2万元。

■融媒体记者 何 渊,通 讯 员 陈经纬 刘启明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