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社科人物、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林是一名“新淮安人”,一直从事京杭大运河文化研究工作。他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文化学相融合,积极保护与传承淮安优秀地域文化,提高淮安文化软实力。“我选择来淮安就业安家,是因为我读研时到这儿考察过运河,研究过运河文化,对这座城市印象非常深刻。”侯林说,从乡村教师到高校教师、从中专生到南大博士后,对历史文化、运河文化的热爱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
心中有梦,保护和弘扬淮安地域文化。自2014年博士毕业入职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侯林便萌生了依托学校特色,建立淮安地域文化数据库,以信息技术传承和弘扬淮安优秀地域文化的想法。于是,侯林根据淮安市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需求,带领十几名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淮安地域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编写了《南运河航运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研究》《淮安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淮安红色文化学习辅导用书》3本专著,建成淮安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探索出一套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地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模式。“我原来学的是近现代史,历史是静态的,只有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变成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传承。”侯林介绍,出于对运河文化的热爱,2016年,他去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推动淮安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种产业,进一步提高淮安文化软实力。
服务主业,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的科研尖兵。侯林在校负责教授学生思政课,如何让教材更具亲和力、贴近学生实际,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将淮安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淮安本土文化故事,开设地域文化选修课,组织演讲比赛,通过生动的形式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侯林表示,考虑到校内藏族学生较多,他通过实地走访探索西藏红色文化,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共建教学,在课堂中结合本地红色文化,为同学们讲述西藏红色文化与老西藏精神,从而影响藏族学生,让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侯林在工作中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注重研究“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规律,以最新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全心全意服务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的他,获评淮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
■融媒体记者 张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