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60余载谱写近千首乡情亲情民族情歌曲,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音乐

60余载谱写近千首乡情亲情民族情歌曲,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音乐

发布时间: 2024-03-20 09:45  关注度:1112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交响曲,每个人都在谱写自己的乐章。中国音乐家协会淮安市第一批会员、涟水县文化馆原馆长徐涵,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由他作曲的《我爱千年大运河》,以及《王大嫂上夜校》《姑娘们出的好主意》《张老汉装上电话机》《技术员请到我家来》等歌曲,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格调明朗,家喻户晓,曾被奉为经典之作,如今仍然在江淮大地上被传唱。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交响曲,每个人都在谱写自己的乐章。中国音乐家协会淮安市第一批会员、涟水县文化馆原馆长徐涵,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由他作曲的《我爱千年大运河》,以及《王大嫂上夜校》《姑娘们出的好主意》《张老汉装上电话机》《技术员请到我家来》等歌曲,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格调明朗,家喻户晓,曾被奉为经典之作,如今仍然在江淮大地上被传唱。

image.png

县城里成长起来的“农民作曲家”

“只要你真正热爱一件事,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你的脚步。”徐涵说。1943年,徐涵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童年时期,整天在涟水县城街头巷尾玩耍的他从未想过自己可能会与音乐结缘。8岁那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徐涵,第一次上音乐课,老师拿出竹笛,吹出一段十分美妙的曲子。那曲子婉转悠扬,“飘”进了他幼小的心灵里。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他渐渐喜欢上了音乐。1956年,徐涵在涟水中学就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图书馆借到一本《乐理初步》。他爱不释手,无师自通,学会了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对音乐的兴趣愈发浓厚。生活中,他会利用收音机、广播等任何可以接触到的东西学音乐。1961年,徐涵前往徐州当兵。在部队期间,身为卫生员的他,兼职搞起了文艺宣传,教新兵唱军歌。1966年,徐涵从部队转业,来到涟水县文化馆任职,正式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喜欢,没办法。”徐涵说,在涟水县文化馆工作的38年里,他主动放弃了多次工作调动的机会。他觉得,可以在涟水县文化馆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这38年,是他音乐创作的春天。在此期间,他寄情于音乐旋律,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创作了几百首风格多样、脍炙人口的歌曲和器乐曲。20世纪80年代,徐涵创作的表演唱《姑娘们出的好主意》,融合了苏北小调,旋律优美流畅,唱出了农民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勤劳致富的喜悦与感激之情。该曲在涟水演出后,深受老百姓的喜欢,还获得了全市汇演最佳创作奖;1991年,一首《张老汉装上电话机》就像一泓溪流从徐涵的心底流出,曲调欢快流畅并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首歌在同年获得了全国首届群星奖三等奖,整个江苏省只有三件作品获奖。徐涵创作的很多歌曲都成为经典作品并被广泛传唱,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农民作曲家”。

2004年,徐涵从涟水县文化馆退休。他没有闲着,担任了原清河区老年体育协会秘书长一职,并成为淮阴区老年大学音乐老师,编曲子、排节目、上舞台、搞活动……退休后的徐涵再次绽放了风采。由他带领团队成员们创作编排的《我爱千年大运河》《湖上小夜曲》等曲目收获了好评与关注,其中《我爱千年大运河》歌曲在江苏春晚演出,为观众带去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为了创作走遍淮安的村村落落

徐涵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从他第一天开始学习作曲,到今天成为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作曲家,同时他还能娴熟地演奏手风琴、二胡、钢琴、小提琴、竹笛等多种乐器,这一切都源于自学。就是靠着不断地努力自学,他才成为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文革”后首批会员,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淮安市第一批会员,获得过“淮阴市‘自学成才标兵’”称号,1993年又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馆员。

徐涵的书房里摆放着他60年来的作曲手稿,厚厚一摞,有的已经破损、变皱、泛黄,但写在上面的音符依旧清晰。这些手稿见证了徐涵一生的奋斗。那一个个浸透着徐涵心血的音符,不但记录着他个人生命里走过的“足迹”,同时还记录着淮安人民不断奋斗走向小康、昂首奋进的每一步。

这些年,他的歌曲作品频频问世,创作屡屡获得成功。不少人问他创作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回答:“搞音乐,天赋、灵气、悟性、勤奋,这四者缺一不可。”徐涵的勤奋在圈里是出了名的。在涟水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为了搜集整理《三十六码头》等苏北民歌和民间小调,艺术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农民生活,徐涵多年来不但走遍了淮安的村村落落,而且还在周边的泗阳、沭阳、灌南等县城的土地上洒下无数汗水。每到一处,他都不停地记,笔记本不知换了多少,后来又添置了一台收录机,这台收录机让他如鱼得水。每天坚持写音乐日记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有时洗脸洗到一半,突然想起一段旋律,脸上香皂沫顾不上擦就拿起纸笔记谱子。他风趣地说:“这叫灵感记录,只有平时大量积累,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热爱民歌、关注人民、歌唱人民

“乡情亲情民族情,是我音乐创作永恒的主题。”这是徐涵的艺术人生感言。在他60余年的音乐生涯中,他谱写了近千首乡情、亲情、民族情歌曲。他说:“我觉得我这一生应该说还是过得非常丰富、非常精彩的,我从我的音乐经历中得到了很多知音、很多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继续再为老百姓写一些歌曲。”

歌颂人民幸福生活,乡土气息浓郁,这是徐涵在音乐创作上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陈蜜曾这样评价徐涵的音乐创作风格:“他的创作非常贴近时代,紧贴我们当代人的情感,他创作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有丰富的民歌资源。他和农民融为一体,对人民的情感把握比较准确,他把人民走过的脚印通过他的歌曲表达出来了。他的创作虽然说不出直接运用了哪些音乐素材,但他创作了一种新的民歌语言。他在创作中广泛地吸收了许多民间语言来创作自己的民歌,这点是可贵的。”正如陈蜜所说,热爱民歌、关注人民、歌唱人民,始终是徐涵创作的源泉和成功的秘诀。他和他身边所有人一样,经历着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机遇和挑战,感受着日新月异的惊喜;他作品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与时代发展的旋律共鸣。

经过大半年的整理,不久前,徐涵拿出了自己的乐曲手稿,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淮安音乐评论家吕平去探望徐涵。徐涵指着厚厚的手稿说:“我要把它献给我的家乡,献给这片厚重多彩的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融媒体记者 徐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