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白马湖村:吃上“风景饭”,打响“电商牌”

白马湖村:吃上“风景饭”,打响“电商牌”

发布时间: 2024-03-21 14:51  关注度:74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阳光穿透薄雾,芦苇随波摇曳,成群的野鸭嬉戏其间,惊起白鹭几只。初春时节,放眼望去,白马湖碧水辽阔,生机满目。湖区东南岸,一个村庄因湖得名,傍湖而生,祖祖辈辈以渔为业。

阳光穿透薄雾,芦苇随波摇曳,成群的野鸭嬉戏其间,惊起白鹭几只。初春时节,放眼望去,白马湖碧水辽阔,生机满目。湖区东南岸,一个村庄因湖得名,傍湖而生,祖祖辈辈以渔为业。

白马湖里有美景,白马湖村有年头。解放前,山东、安徽等地难民沿运河南下,逃避战乱、灾荒,直至来到水产丰饶的白马湖,便再也没有离开。就这样,围水而居,人相聚;向湖而兴,村成形。

“一条小船丈八长,爷孙三代里边藏,爷出门去儿进仓,孙子光腚下河塘。”在白马湖村,一首古老的民谣流传至今。走进白马湖村村史馆,虾笼、旋网、齿罩……目之所及,一件件老渔具虽静默无声,却印刻着白马湖村先辈们的过往岁月与质朴营生,曾经张网捕鱼、围网养殖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20世纪80年代末,白马湖村民从围网养殖中尝到了甜头。围网、圈圩、造塘,辛勤劳作换得渔获满仓,白马湖村也一跃成为全市首批“小康村”。

然而,好景不长。过度捕捞、竭泽而渔让湖区生态水资源难以为继,村民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00年,全村人均负债1万多元。

“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彼时,土生土长的白马湖村人蒋贵清,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不久,果断提出了渔村突围的新思路:搞乡村旅游,变“卖鱼虾”为“卖风景”。

“世世代代靠水吃水、捕鱼围网,头一回听说‘卖风景’,能行?”

书记口号响亮,村民心里没底。“把心放肚子里,亏了算我的!”蒋贵清的一席话,让村民王言山动了心,搞起了全村首家“渔家乐”。结果,当年底,王言山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个消息,在白马湖村炸开了锅。随后短短几年间,20多家“水上漂”“渔家乐”陆续开张。村里借势发力,对外打响文旅广告,对内发掘湖鲜文化。比如,把芡实梗叫做“路路通”,菱角藤取名“节节高”,鱼圆子称为“水中捞月”……食材原生态、无公害,包装接地气、有讲究。

从此,白马湖村美名远播,吸引了八方游客进渔村、登渔岛、观湖景、品湖鲜,全村接待游客最多的一年超过40万人次,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游人至,百业兴。2008年,白马湖土特产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专门加工湖区特产,让游客不仅吃得好,还能带得了。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组建之初便成立了党支部,党员带头出资“放样子”,村民以人力、资产入股,少担风险多分利。

如今,合作社已开发土特产40个品类,吸纳渔民社员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让党员在党支部里发光,让群众在合作社里发财。”蒋贵清指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字牌匾,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是国家给的荣誉,也是合作社的法宝,千金不换!”

振兴路上,白马湖村民永不满足。十年前,他们把目光从渔网转向互联网,搞电商。为此,蒋贵清动员女儿蒋恒姗辞掉在南京拿百万年薪的工作,回村给父老乡亲当老师,带着大家开网店、卖白马湖特产。村民蒋传龙最先“开窍”,既做电商卖特产,又经营“渔家乐”,年收入近200万元。

截至目前,白马湖村685户村民,涌现出电商148户,年交易额2亿多元。曾经的传统小渔村,再次迎来新跨越,入选全省电商“十强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下一步村里的产业发展还要进一步精细化,搞分工合作,‘00后’打理网店,‘70后’养殖采摘,‘50后’加工包装。”蒋贵清说,总的目标就是推动乡村游从原生态走向高品位,实现全村人人能参与、家家得实惠。

这是一个新的志向,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 舒 何 弦 金 苏 周 伟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