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淮阴区围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探索司法服务新方式、新途径,为经济发展培育法治生态土壤,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努力让“法治元素”成为“发展要素”,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精准把握司法的尺度和温度,严管厚爱、以‘优’解‘忧’,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感受到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力量与温度。”淮阴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殷俊说。
“对我们生产企业来说,《“邀约式”执法检查指导意见函》真是及时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菜单式、精细化的行政合规事项指导服务,还从源头上帮助我们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淮安某新材料重点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日前,该企业根据淮阴区住建局在网上公布的7大类63项涉企检查事项清单进行“邀约式”点单,主动联系淮阴区住建局,就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规章制度、责任体系、教育培训、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该局还帮助企业精准排查并妥善解决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消防工程设施安装不规范等实际问题11项,推动企业持续平稳运行。
由“被动检查”变“主动邀约”,由“要你安全”变“我要安全”,企业这一转变得益于淮阴区创新推出的“邀约式”检查指导服务举措。2023年10月,淮阴区政府出台实施方案,在全区推广涉企“邀约式”检查指导服务,通过梳理涉企执法检查事项清单、发布“邀约式”执法检查通告、主动联系服务企业开展回访等方式,开展涉企检查指导服务。
“我们受企业邀请上门‘把脉问诊’,帮助企业及早发现、排除‘疑难杂症’,并持续跟踪治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企业必须开展闭环整改,能及时整改到位的免于处罚,没有立行立改兑现整改承诺以及屡教不改的,执法部门将依法惩处。”淮阴区司法局法治协调监督科科长陈建昕说,“邀约式”检查指导服务将“末端执法”变为“前端服务”,进一步缩短了执法机关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优化了全区营商环境。
据了解,自“邀约式”检查指导服务工作启动以来,全区各执法机关共收到168家企业邀约,已对159家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帮助企业整改隐患问题376个。
“经过区检察院的专业指导,我们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更强了,公司管理也更加规范了。”前不久,淮阴区某化工企业负责人高兴地给淮阴区检察院检察官夏传惠打来电话。“涉案企业经过‘靶向式’的合规整改,提升了法治意识,步入了合规守法经营的轨道。”夏传惠说。
近年来,淮阴区充分发挥各司法单位的职能作用,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司法服务。今年4月,淮阴区检察院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检护发展”保障企业各项权利,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淮阴新实践。
2023年以来,淮阴区相继印发《淮阴区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公布<淮阴区涉企行政合规指导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率先公布13个重点行政执法部门217项合规指导清单,为企业提供“菜单式”指导服务。组建“法律会诊”服务团进企业,精准推送涉企行政合规指导目录清单,根据企业需求,建立需求订单、服务清单、满意回单“三单联动”机制。深化柔性执法制度和行政裁量基准规范落实,将企业合规整改作为行政裁量因素,推动依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让行政执法更有精度、更具温度。今年以来,共办理涉企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案件176件,为企业减负1408.08万元。积极引导企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加强涉案企业后续跟踪服务,科学实施差异化监管。
今年2月,我市发布《关于2023年度全市政法工作十大品牌项目和十大优秀项目评选结果的通报》,淮阴区人民法院“‘无产可破’公益管理人制度”项目获评2023年度政法工作十大品牌项目。此前,淮阴区人民法院公益管理人经验做法获省法院领导批示肯定。公益管理人办理的某科技公司破产清算案,入选“力度与温度”淮安法院十大最具影响力案件。该制度还获评“淮安市2022—2023年度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二等奖。
“无产可破”企业因无足额财产支付管理人报酬和破产费用,管理人响应招募、主动履职的意愿较低,破产审判面临质量不高、周期较长的困境。2022年4月以来,淮阴区组织法院与司法局联动运行“无产可破”案件公益管理人选任机制。
“我们联合区法院、司法、住建、人社等11个成员单位,委派13名工作人员担任‘固定’公益管理人,推进债权债务核查、资产清算处置。建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参与‘无产可破’案件管理人名册,根据专业能力、执业经验、社会信誉等因素,评价选任‘个案’法律事务团队,共同组建破产清算组,节约招募选任时间成本。”淮阴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孙海洋介绍,该项制度有益探索解决了如何让诚实而不幸的经营者有序、低成本地退出市场这一难题。
制度实施以来,淮阴区人民法院依法快速清退“僵尸”企业68家,处理债权2650万余元,530余起案件得以退出诉讼执行程序,制度运行成效显著,为有序、低成本推动经济主体退出市场提供了有益范本。
■融媒体记者 张 祥 左文东,通 讯 员 李能白 葛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