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用脚步丈量美丽家乡,“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第二期活动圆满举行

用脚步丈量美丽家乡,“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第二期活动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 2024-08-22 12:20  关注度:444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8月17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淮安日报社好人好报工作室、淮安市好人好报志愿者协会共同策划推出的“寻文史脉络 看美丽家乡”——“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第二期活动圆满举行。“志游淮安”活动第二批体验者们跟随文史专家,一起走进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沉浸式对话千年历史、体验式感受美丽家乡、互动式传承红色基因。

8月17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淮安日报社好人好报工作室、淮安市好人好报志愿者协会共同策划推出的“寻文史脉络 看美丽家乡”——“志游淮安”地情文化公益行第二期活动圆满举行。“志游淮安”活动第二批体验者们跟随文史专家,一起走进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沉浸式对话千年历史、体验式感受美丽家乡、互动式传承红色基因。

003.jpg

参观洪泽湖博物馆

沉浸式对话千年历史

早上8点半,“志游淮安”号大巴载着来自24组家庭的近50名大小文史爱好者,正式出发前往第一个目的地——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车上,拿到精美“通关文牒”的“小史官”们,个个兴奋不已。“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一个宝藏博物馆啊!”一名“小史官”感慨道。这处与清江浦区文津书房相邻的中式院落,便是铁霞轩古花盆博物馆,它实现了淮安非国有博物馆备案零的突破。得知这里收藏了300多个精美古花盆,还免费对外开放,不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家长和孩子都惊叹不已。在馆长葛强的带领下,“小史官”们开启了古花盆欣赏之旅。走进一楼中厅,红色墙面上镶嵌着的立体金色大字——“守护运河文化 弘扬民族国粹”映入大家眼帘。在“青花丝路”展区,大家学习到了何为“青花”,明白了中国和“青花”在“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识了镇馆之宝——明宣德青花花盆,懂得了许多花盆上图案的美好寓意与有趣故事。“这些好看的花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淮安有这么多古花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询提问。“馆内多数古花盆来自淮安本地,因为淮安曾是明清时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运文化集中地,古花盆也是我们淮安历史上繁华的见证和记录。”葛强耐心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在盱眙县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认识了才华横溢、文武兼备的汉景帝之子、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了解了风起云涌的汉代历史和汉代王室的生活起居。

001.jpg

参观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

体验式感受美丽家乡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本期活动的随团讲解专家、淮安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平一上车便带领大家认识国家历史、地方史志、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还向大家介绍600多年前的淮安和现在快速发展中的家乡。“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小史官’的视角读懂美丽家乡,从小立大志,热爱淮安,热爱国家。”刘志平说。

“淮安为什么叫‘运河之都’呢?淮安和运河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志平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顿时吸引了全车人的注意力。在刘志平的带领下,大家了解到淮安与京杭大运河的联系,探寻了淮安之所以成为“运河之都”的诸多缘由,还重新认识了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清江大闸和素有“海晏河清”美好寓意的清晏园。

为了进一步了解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家乡湖泊——洪泽湖,孩子们走进了我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洪泽湖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穿梭在“回”字型博物馆中,在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近距离观赏镇水铁牛、修建洪泽湖大堤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洪泽湖地区的农具渔具、洪泽区境内出土的文物及文物收藏家胡彬先生捐赠的历史文物等460件藏品,面对面感受“大湖洪泽”“天下粮仓”“耕湖牧渔”“灿烂文化”等字眼的厚重。

002.jpg

参观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

互动式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兵工厂,因为吴运铎的故事很感人!”本期活动“小史官”、11岁的王齐文说。

大家来到本期活动的最后一站,位于金湖县金南镇的红色金南人民兵工展示馆。这里是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淮安市党史教育基地。大家刚下车便被外墙上的字吸引了、震撼了。“把一切献给党”——一面白墙上硕大显眼的红色大字,立刻让大家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上浓浓的红色氛围。在这里,大家走近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人民兵工专家吴运铎,看到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写给家人的一封长信,听到了很多吴运铎在艰苦条件下创建“茅屋”兵工厂、潜心研发兵器的感人故事。孩子们走进“茅屋”兵工厂,沉浸式观察吴运铎和战友们制造子弹、水雷、机枪、火药等工作场景。“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的这句话让现场所有人感受到了一个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为国铸剑,在和平年代夙夜在公、为党尽心的人民兵工科学家的永恒初心与英雄本色。

当看到写着“人民兵工发展历程大事记”的墙上记录着一件件在中国兵器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看到我国一位位杰出兵工科学家的名字和伟大贡献时,大家无不为祖国的发展与强大感到自豪,无不被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身上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所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向吴运铎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为祖国作贡献。”10岁的王馨谊坚定地说。

■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文 郭敏杰/图,实习生 何佳蔚 通讯员 王若霜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