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周集村:借网络“走红”,靠实业“兴农”

周集村:借网络“走红”,靠实业“兴农”

发布时间: 2024-08-26 08:54  关注度:182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周集地处古淮河岸边。1932年,乡绅周石贤牵头动员周围农户在“喻集”与“缺口”两地之间建起一条中心路。久而久之,以路为轴,粮行、油坊、槽坊、中药房、学校等相继汇集于此,集市悄然形成。因周姓人家居多,大家便称此地为“周家集”。周集由此成村,也以此得名。

“不是开封去不起,而是周集更有性价比。”这句宣传语,经过抖音直播平台的传播,让万千网民知道了涟水县有个周集村,周集村有个能说会道的“当家人”名叫周林会。

之所以提到开封,源于开封新近兴起的一个民间相亲品牌活动。周林会巧借热点,在周集村也搞起了这样一个相亲活动,取名为“老周说媒”。没想到,“老周说媒”很快声名鹊起,引得一众“小大哥”“小大姐”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找姻缘。

随即,游乐园、咖啡馆、玉米地,周集村三大场子纷纷“出圈”,还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报道焦点。可玩、可看、可采摘,周集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晋“网红村”,“潮”得很。

由“土”变“潮”,从鲜有人知到网上走红,周集村用了多长时间?短短3年。

周集地处古淮河岸边。1932年,乡绅周石贤牵头动员周围农户在“喻集”与“缺口”两地之间建起一条中心路。久而久之,以路为轴,粮行、油坊、槽坊、中药房、学校等相继汇集于此,集市悄然形成。因周姓人家居多,大家便称此地为“周家集”。周集由此成村,也以此得名。

村因集而成,人靠闯劲拼。改革开放之初,周集人凭借一手精湛的瓦工手艺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东北三省、新疆、上海、广东等全国多地。在那个春风浩荡的年代,“八把瓦刀闯关东”的传奇故事,激励了一代人。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集人是走了出去,村的发展步伐却显得蹒跚,跟不上时代。

“1759元5角6分。”这是周林会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账上的全部“家底”。他清楚地记得,走马上任当年,春节前,他专门跑到镇政府去“化缘”,好让村民过个温饱年。

都说兴村先兴业。以何为业,周集村才能打翻身仗?

周林会行伍出身,率直务实:选省事、省钱、省心的。“那些‘高大上’的产业,咱投资不起,也担不起风险。”

一番考察,照管起来简单、市场售价不菲的黑玉米进入视野。“种这个,不用建大棚,撒种就能长,正合适。”保险起见,周林会自己带头,并动员村干部先试种、蹚路子。不出所料,因经验不足,第一年收成惨淡,每户净亏4000元。

吃一堑长一智。次年,周林会带着大家吸取教训,继续跟黑玉米较劲。结果,黑玉米喜获丰收,市场售价是普通玉米的两三倍。种植户不仅将此前的亏损补平,还大赚了一笔。

见有钱可赚,不用动员,村民纷纷找到村部,抢着要种黑玉米。村“两委”随即退出种植,专心负责购种、销售,帮村民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由村集体领办,创建农副产品合作社,黑花生、黑豆、黑葡萄和黑鸡等优质农产品,陆续被引进到周集,在农户中间进行推广。用周林会的话说:“黑,代表原生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五黑产业’,给村民开辟出一条‘金色大道’。”

村里发展有起色,村民百姓心劲齐。在外闯荡的建筑工人纷纷回村,稀罕着各自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周林会瞅准时机,成立村办物业公司,对内吸纳村里闲置劳动力,对外承接各类工程业务,增加集体收入。

“咱这个新村部,就是自己建的,成本价,质量好。这叫有钱村里自己赚,有肉烂在自家锅。”去年,周集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13万元,其中物业公司年净利润达20多万元,吸纳劳动力50多人。

村子致富,村民得福。今年暑假期间,周集“幸福公益课堂”笑声阵阵,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讲座、学礼仪、练书法、习绘画,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吸引了不少邻村孩子来“蹭课”。周林会介绍,现在周集每年公益活动达60多场,看花船、听评书、搞研学,月月有主题、周周不重样,真正让幼有所学、老有所乐。

搞好“老周说媒”,做好抖音宣传,开发旅游民宿……谈起未来,周林会的“金点子”一个接一个。不过,周林会说,不管怎么探索,目标只有两个,那就是:增村庄环境“颜值”,给村民口袋“充值”。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 舒 何 弦 周 伟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