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这是宝宝的照片,在暖箱里睡得很香呢。”32岁的于欢没有想到,第一次生宝宝的她竟然会早产。前不久,她因早产被家人紧急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生下宝宝后,她只匆匆瞧了一眼,宝宝就被送进了新生儿科的暖箱内。母亲的本能让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宝宝,内心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就是此时,市一院新生儿科护士陈桂云将宝宝的照片送到了她的眼前。
“护士就像天使一样,总是能够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8月22日,于欢的宝宝已经两个月大了,她心怀感激之情再次来到市一院新生儿科。提起宝宝住院时的点点滴滴,她再次红了眼眶。由于她的宝宝出生时未满37周,属于早产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面临感染、呼吸等许多问题,需要被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上一段时间。
“当时,看到其他住院的妈妈身边都有宝宝,我心里总是很难受。”于欢说,她总是在想自己的宝宝怎么样了。宝宝不在身边,让她整日忧心忡忡。
陈桂云的出现让于欢的担忧烟消云散,更让她觉得心里暖暖的。产后第二天上午,陈桂云找到于欢交流,倾听她的担忧和期待,帮助她缓解焦虑情绪。从这之后,于欢和陈桂云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住院期间,陈桂云每天会抽空与于欢当面交流。于欢出院后,陈桂云便通过微信与她交流。交流内容除了宝宝的进食量、呼吸状况、体温变化等情况,陈桂云还会经常拍下宝宝的照片,发送给于欢,让她放心。有一次,于欢偶然间在网上看到关于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内容,顿时心生担忧。陈桂云得知后,主动为宝宝做了检查,排除了风险,并将好消息告诉于欢。“陈桂云护士总是有问必答,想我所想、急我所急。”于欢感动地说。
市一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内,护士们正有条不紊地守护着宝宝们,她们扮演着“临时妈妈”的角色,为宝宝们治疗、洗澡、换尿片、喂奶……经过医护人员精心专业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护理,宝宝们成功闯过了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黄疸关……一个个生龙活虎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宝宝们身处的暖箱上贴着一张张便签和一个个平安福袋。“之前,我家的宝宝住院时,护士也让我在便签上写下想对宝宝说的话,然后放在宝宝身边。”于欢说,这一互动形式新颖有创意,也让她感受到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温度。
“这是我们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刚推出的‘叙事护理’项目,通过聆听早产宝宝父母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全方位的照顾,鼓励他们与宝宝一起‘打怪升级’、闯过难关。”市一院新生儿科副护士长沈红说,家中添丁本是大喜之事,但提前出生的小生命被送进新生儿监护室,其父母心中的焦虑与煎熬可想而知。因此,新生儿科的“叙事护理”项目应运而生,护士为早产儿的父母提供一对一服务,在父母与宝宝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新生儿科还将原来的每周两次探视改为每日均可探视,每周四下午还会举办家长课堂,由科室主任亲自授课,为有需要的家长传授育儿保健知识。“每当我们看见家长一边看着宝宝的照片一边露出幸福的笑容时,我们总是感到无比欣慰。”沈红说。
■融媒体记者 高婷婷,实习记者 彭驿然,通讯员 王树文 王玉玲
下一篇:三面锦旗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