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进入3月,淮安气温逐步回升。记者日前从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了解到,目前许多在淮过冬的候鸟已陆续开启“北上”模式。它们将一路向北,返回繁殖地,待到今年秋冬之际再回归。
“对于冬候鸟来说,春天是分别的季节,近期我们已观测到成群结队的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向北飞行的场面。”该协会副会长余星翰介绍,最早从2月下旬开始,以青头潜鸭为代表的潜鸭类冬候鸟就启程“北上”,如今协会志愿者能观测到的冬候鸟数量已大为减少。
鸟类迁徙和气候息息相关,候鸟到达和离开的时间每年并不固定,数量和品种也不尽相同。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协会志愿者在我市共记录到野生鸟种292种,其中崖沙燕、小田鸡、小杜鹃、灰背隼、斑姬啄木鸟、短嘴豆雁、小白额雁、渔鸥为首次观测到的新鸟种。在292种鸟中,冬候鸟占据较大比重。
我市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已成为珍稀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一些来自南方的冬候鸟也将这里作为迁徙路上的“中转站”,在这里短暂休整后继续向北飞。“北至西伯利亚、南至东南亚,只要在这条东部迁徙带上活动的冬候鸟,都有可能在淮安歇脚。比如,近期我们观测到数量庞大的花脸鸭和普通秋沙鸭,初步判断它们是迁徙路上的‘旅客’。”余星翰说。
此外,由于物候的变化,还有一些鸟类不再迁徙,成为常住淮安的留鸟,最典型的就是东方白鹳,它们在淮安的种群数量每年稳步增长。
与2023年相比,本地繁殖的东方白鹳数量已经翻了2倍,淮安境内的东方白鹳巢穴已经接近3位数。
“候鸟翩跹,听起来浪漫,实际上是一次‘生存大冒险’。迁徙是候鸟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这是一场生命的迁徙。”余星翰表示,保护好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才能确保候鸟顺利完成迁徙并繁衍后代。人们应减少干扰、文明观测,不使用无人机追拍,让候鸟的迁徙之旅更加顺利。
■融媒体记者 陈金鑫,通 讯 员 马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