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年前的7月5日,清江浦开埠,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去年,我市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每年7月5日为“淮安企业家日”,既是对重商亲商基因的一种诠释,更彰显了以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复兴的战略雄心。
如今,淮安已成为长三角北翼地区“公铁水空”发展最为均衡的枢纽城市。从空中俯瞰,地上,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铁穿境而过,辐射四方;天上,一架架飞机翱翔,连接世界;水上,一艘艘轮船远航,通江达海……
经济发展,交通是基础,产业是关键。作为江苏制造业强省中的新兴板块,淮安始终聚焦“工业强市”目标,持续增强枢纽耦合力,放大城市功能优势,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推动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近日,在淮安工业园区境内的苏北灌溉总渠南侧,淮安港危化品码头正式吊装运行。该码头通过与其他内河港口以及沿江、沿海港口联动,逐步形成覆盖广泛的运输网络。“码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企业30%的产品将由公路运输改为水路运输,销往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切实节省运输成本,实现降本增效。”江苏富强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杜永峰介绍。
根据测算,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运的成本比例约为5:2:1,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显著优势。物流成本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与企业竞争力关联度高。淮安将“物流成本最低”作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品牌的第一条,水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
位于国家“四纵四横”骨干航道淮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主干航道的交汇节点,共有航道73条,航道总里程1483公里,持证码头96座、泊位389个,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省内河第一和第三。到2035年,淮安将建成以京杭大运河、盐河、淮河等航道为主轴的通江达海二级航道网和现代化港口。
放牧当逐水草丰盛之地,投资应去“物流成本最低”之城。近年来,淮安依托内河航运优势,汇聚了中天新材料、巨石玻纤、益海嘉里、富强新材料等一大批产业项目,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据统计,我市工业投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等核心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今年1—5月份,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延续了去年以来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盐河之畔,淮安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正加速释放产能、提速项目建设,科技成果不断落地生“金”。该公司的集成式锂电池电芯智能化生产线,是我国首个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的锂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制造整线装备。
据了解,该公司专注于锂电设备研发、制造、装配、安装、调试等,由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里有‘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有完善的产业生态,有‘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政府高效服务。”谈及企业短短两年时间在淮安相继落户3个项目的信心和底气,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雪姣如是说。
随着项目的实施,淮安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至泛半导体、储能等领域。“我们将以淮安为战略支点,深耕长三角、辐射全中国,预计在未来5到8年内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在2025淮安(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恳谈会上,唐雪姣表示。
古老盐河,见证着淮安的历史变迁。近年来,盐河已成为一条重大产业布局走廊,捷泰新能源、曼恩斯特等50多家企业纷纷在两岸落子布局。
产业集聚和发展是枢纽经济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如今,淮安正在编制盐河产业带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循环等水运偏好型产业,强化腹地支撑,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绿色食品等现有优势产业。
淮安港,货船穿梭,与铁路新长线及周边高速路网构成一幅“铁、水、公”联运的壮丽画卷。如何更好地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带动产业升级,成为淮安考量的重点。
与淮安港仅一河之隔的西南化工片区,素有“淮安工业摇篮”之称,是淮安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配套条件最好的片区之一。如今,这里迎来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成为我市承载枢纽经济产业的重要区域和发力点之一。
市工信局在持续推进西南化工片区整治提升的同时,配合市资规局开展西南化工片区等区域规划编制,并着力加强枢纽偏好型产业研究。“总的来说,淮安枢纽产业集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发挥多式联运作用,大力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内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一段时间,我市重点发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智能装备等枢纽偏好型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的经济交流、产业配套协作,持续发挥枢纽经济的“磁场”效应。
前途漫漫亦灿灿。随着对枢纽认识的持续深化,淮安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汇聚、产业项目攻坚、开放能级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做好“枢纽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 者 刘 权,通讯员 乔超群 王 琪;配图为风光秀美的盐河两岸。■通讯员 丁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