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从自家厨房改造成的“试验田”到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现代化植物工厂,一位“80后”新农人的“芽苗菜革命”

从自家厨房改造成的“试验田”到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现代化植物工厂,一位“80后”新农人的“芽苗菜革命”

发布时间: 2025-07-25 12:03  关注度:269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清晨5点,盱眙县马坝经济开发区‌内的淮安锦玉康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灯火通明。在立体种植架间,该公司总经理、“80后”新农人彭澍瑶轻点平板电脑,智能喷淋系统洒下水雾,豌豆苗、香椿苗在LED植物生长灯的照射下舒展新叶。从自家厨房改造成的“试验田”到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现代化植物工厂,彭澍瑶用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种出了一片“绿色经济”新天地。

清晨5点,盱眙县马坝经济开发区‌内的淮安锦玉康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灯火通明。在立体种植架间,该公司总经理、“80后”新农人彭澍瑶轻点平板电脑,智能喷淋系统洒下水雾,豌豆苗、香椿苗在LED植物生长灯的照射下舒展新叶。从自家厨房改造成的“试验田”到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现代化植物工厂,彭澍瑶用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种出了一片“绿色经济”新天地。

破茧之路—— 从父女创业到产业革新

2019年春天,彭澍瑶在自家小院里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当时,父亲做黄豆芽批发生意,我从中发现了高品质芽苗菜的市场空白,就跟他商量转型。”毕业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绿色健康饮食的消费潮流。面对父亲“传统豆芽销路稳定”的观念,她带着一摞市场调研报告说服了家人:“我们要做无污染、高附加值的芽苗菜,让消费者吃上新鲜安全的‘活体蔬菜’。”

创业初期,为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彭澍瑶将自家的厨房改造成生产车间;没有现成的技术,她通过不断试验研究种子发芽率、光照时长等关键指标,案头堆满了记录着温度、湿度等数据的笔记本。“最困难时,连买种子的钱都要精打细算,但每次看到幼苗破土而出,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她说。

2022年,彭澍瑶租下2000平方米的厂房,引入智能控温控光系统,实现工厂化生产,2023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2024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其产品占据长三角区域芽苗菜市场八成份额,上海、南京等城市的200多家高档酒店成为她的稳定客户。

思维破壁—— 从技术封锁到共享共赢

“老彭现在逢人就夸女儿有远见。”谈及父亲态度的转变,彭澍瑶笑着说。创业初期,她的父亲秉持“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反对她向学员传授技术。但她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从2023年起开办了芽苗菜种植培训班,每年创造数十万元的培训收益。“当父亲看到学员们带着技术回乡创业并带动更多人致富时,他主动帮我整理培训资料,还成了‘技术顾问’。”她说。

这种创新思维贯穿了彭澍瑶经营企业的全过程:打造“魔豆之家”品牌,研发出100多种芽苗菜品类,其中芹菜苗、香椿苗等特色品种成为市场爆款;自主研发磁化水发生装置和智能喷淋系统,使8000平方米的芽苗菜种植区域日均出货量达6000斤;编写食谱《芽菜烹调100例》,通过直播展示种植全过程,单场最高吸引8.7万人次观看,全国各地的学员慕名而来。

更具突破性的是产业链思维——彭澍瑶与调料厂合作开发专用调味包,让芽苗菜从单一食材升级为即食蔬菜,联合市农广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研发芽苗菜深加工产品。“不仅卖芽苗菜,更要打造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她指着新引进的冻干设备说,这些设备将使芽苗菜的保质期延长至半年以上,为开拓北方市场奠定了基础。

共富实践——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

在涟水县五港镇蔡工村的芽苗菜种植基地,村民王大叔正通过视频连线向彭澍瑶请教控温技术。“彭总提供种子和技术,还包销产品,我这座300平方米的大棚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王大叔说。如今,彭澍瑶的公司已带动涟水县、清江浦区等地的12户农户直接参与种植,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彭澍瑶在新冠疫情期间向抗疫一线捐赠了1500公斤芽苗菜;常态化开展“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用自主研发的教具为学生上劳动教育课;规划在京津冀、成渝地区建设分厂,与学员携手开拓全国市场。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更多乡亲在乡村振兴中受益。”彭澍瑶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未来五年,生产基地扩大至100亩以上,带动100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将“魔豆之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芽苗菜品牌。

政企赋能—— 校地联动下的技术迭代升级

2024年深秋,市农广校和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专家团队来到彭澍瑶的工厂,围绕“提升立体种植架效率”这一问题,开展现场指导。“专家建议优化喷淋系统的脉冲频率,使芽苗菜的水分吸收率提高20%。”彭澍瑶的笔记本里记录着13条改进建议,从磁化水装置的参数调试到冷链运输的温度控制,覆盖整条产业链。在专家的协助下,工厂即将迎来智能化升级。“十分期待升级完成后的效果。”彭澍瑶说。

这种精准帮扶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彭澍瑶带领团队将专家建议融入生产各环节,通过设备迭代和流程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立体种植的效率与稳定性。“从占地1200平方米到8000平方米,从日产1500公斤到3000公斤,数字的背后是新农人用技术创新改写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彭澍瑶看着车间里运转的自动化设备说道。

■记者 吴海涛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