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在市儿童福利院物理治疗室里,10岁脑瘫女孩小康(化名)正在接受市妇幼保健院康复医生的治疗,在一旁守护的妈妈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着给小康做康复按摩。这幅温馨画面的背后,是市儿童福利院对“开门办院”模式的积极探索。
小康来自洪泽区,刚出生便被诊断为重度脑瘫。为了全身心照顾她,妈妈辞去了工作,多年来一直带着她进行康复治疗。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小康爸爸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因此十分艰难。“县城条件有限,我就带着她去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孩子小的时候还好,我抱着她坐大巴车往返两地。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我实在抱不动了,只能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很小的民房。”小康妈妈说,那时候,小康爸爸的工资不仅要支付小康康复治疗费用,还要负担房租,生活一度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今年,洪泽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带来的好消息改变了这个家庭。“他们告诉我,市民政局推出了‘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可以免费托养像小康这样的孩子。我们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小康妈妈激动地说。令她没想到的是,他们幸运地成为该项目第一户受益家庭。
5月26日,小康妈妈带着小康来到市儿童福利院。走进房间的一刹,她们惊呆了——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一应俱全,还有独立的厨房,想自己做饭就做,不想做就去食堂吃,特别方便。最令小康妈妈惊喜的是这里的专业康复治疗条件。依托市妇幼保健院与市儿童福利院共建的“医疗康复帮扶合作基地”,小康足不出院就能每天接受康复专家提供的专业治疗。“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预约、排队、苦苦等待了,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小康妈妈感叹道。
“以前一个人照顾小康时,只能勉强满足她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本无暇顾及教育问题。”小康妈妈说,在市儿童福利院里,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了教育点,配备专业特教老师,小康能和情况相似的小伙伴们一起听老师讲故事、唱儿歌,接受系统教育。“才短短半个月,孩子就明显开朗多了,这样的变化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看着小康的变化,妈妈流下了欣喜的泪水。
在小康接受专业康复治疗的同时,其妈妈也通过市儿童福利院“亲子同训课堂”系统学习护理技能。“课程特别实用,有消防安全、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内容,尤其是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正确帮孩子翻身、做基础康复按摩,让我掌握了更科学的照料方法。”小康妈妈介绍。更令她期待的是,完成培训后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可根据个人意愿参与院内儿童照料工作,由市儿童福利院支付服务报酬。
今年以来,市儿童福利院积极实施“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精准对接困难家庭在儿童康复、教育和日常照料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该项目通过开放机构资源,不仅为病残儿童提供专业照护,还同步实施家长就业支持计划,形成“托养+赋能”的双重帮扶机制,切实减轻家庭负担,助力良性发展。
“我们正在组建由康复师、特教老师和社工组成的‘移动服务小组’,”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锦燕介绍,“未来将为不适合集中供养的儿童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居家康复指导、护理实操培训和心理疏导等‘送教送康’服务,让更多困境家庭看见希望的曙光。”
■记 者 杨丹丹 通讯员 吴成远
上一篇:第五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揭晓
下一篇:盱眙经济开发区“拼”出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