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车桥战役:华中抗战反攻的破晓之战

车桥战役:华中抗战反攻的破晓之战

发布时间: 2025-08-15 14:52  关注度:22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车桥战役绝非一次孤立战斗,它正式揭开了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以此为起点,新四军在各个战场乘胜扩大战果,陆续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1944年,苏中根据地军民取得攻势作战的辉煌胜利,进行大小战斗178次,收复据点165处,扩大解放区6500平方公里,使96万人民获得解放。

1944年3月5日凌晨,江苏省淮安车桥镇上空,数颗信号弹骤然升起。沉寂的夜空瞬间被炮火撕裂,新四军战士如猛虎下山,越过壕沟,攀上围墙,直扑日伪核心据点。

此时,距离抗战胜利尚有年余。在华中腹地,新四军集结约5个团兵力组成3个纵队,向盘踞车桥的日伪军发起进攻,一场扭转华中战局的关键战役就此打响。

这一战名为车桥战役。

image.png

如今的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 赵启瑞 摄

铁拳破局:转折时刻的战略亮剑

1944年春,日军集中兵力开始进行豫湘桂作战和支援太平洋战场,收缩防区,扩充伪军,导致战斗力下降,华中敌后战场发生了有利的变化,新四军基本上度过了严重困难阶段。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在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这关键的一仗,为什么选择在车桥?这就不得不从车桥镇的地理位置说起,该镇是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和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战役枢纽,居淮安城、泾口镇、泾河镇、曹甸镇之间,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是重要的战略机动枢纽地区。1943年2月,日寇占据车桥。而后,他们在车桥大兴土木,加固了大圩子,挖宽了外壕,设置了铁丝网,并筑起53座碉堡。从此,车桥成为其控制淮安东南、宝应东北地区的重要据点,严重阻碍了新四军各区部队机动和物资流通。拿下车桥,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片,可见其意义重大。

而为了打好这关键一仗,粟裕提前谋划了近一年。1943年6月,粟裕在赴军部驻地开会期间,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道路、敌情进行实地调查。他认为车桥位于日军第64师团与第65师团的防区接合部,指挥协同存在“天然”缝隙,且守敌因据点坚固产生麻痹心理。经过半年深思熟虑,1944年2月,在中共苏中区委第五次扩大会议上,粟裕提出了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的设想,其核心论断为车桥处于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可以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

在反复权衡后,粟裕最终拍板“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的“掏心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以迅雷之势拔除核心据点车桥,打乱敌部署,迫使周边据点之敌动摇甚至放弃,从而一举解放大片区域。为此,新四军第一师集结主力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分区特务团等5个团的兵力组成3个纵队,由副师长叶飞担任前线指挥,准备解放日寇口中“铁打的车桥”。

image.png

粟裕往返淮南新四军军部路线图 资料图片

碧血丹青:攻坚打援并举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战役正式打响,负责突袭攻坚的陶勇部率先发起进攻,在夜色掩护下直插车桥。

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震天。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攻进围城。大部队随即跟进,仅用25分钟便攻占围墙上的所有碉堡,并迅速攻入镇内,分割包围各日伪军营地。经过激烈巷战,伪军1个大队被全歼。15时半,炮兵大队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黄昏,开始激烈的攻击战,日军1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退入大碉堡固守挣扎。我军积极攻坚,敌人顽固抵抗。

如粟裕所料,车桥被攻,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而此时,粟裕已在车桥西北芦家滩预设了严密的打援阵地——南临涧河急流,北接芦苇沼泽。5日下午,日军第65师团步兵72旅团独立步兵60大队主力,在淮安集结700余人,分批乘卡车向车桥增援。15时,第一批援敌240余人乘7辆卡车进入伏击阵地,我军突然猛烈开火,迫敌进入预设的地雷阵。地雷猛烈爆炸,一批日军瞬间毙命,余敌被迫退守韩庄。

夜幕降临,战火仍未停歇。当日20时许,第一团二营和第三军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奋勇出击,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刺刀碰撞铿锵,战士怒吼震天。面对擅长拼刺的日军,新四军战士毫无惧色,奋力搏杀。22时后,第一团一营由石桥头出击,战至6日凌晨2时,将窜入草荡边的残敌全部歼灭。这时,尚有40余名日伪军利用卡车掩护在公路上顽抗。3时左右,第四批援敌120余人又进至小王庄、韩庄之线,与公路上的残敌会合,缩回韩庄固守。突击队立即向韩庄出击,日伪军未敢再战,乘车逃回周庄据点。与此同时,第三纵队于5日午后在大施河将曹甸、塔儿头来援日伪军100余人击退。

3月6日,车桥战役胜利结束。新四军乘胜追击,至3月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周庄等日伪据点。

image.png

车桥战役陈列室展陈的枪械 赵启瑞 摄

丰碑永铸:铁军脊梁、国际战士与人民伟力

车桥战役的胜利,打出了攻坚与打援并举的“组合拳”,成为游击战与运动战紧密结合的典范。这一战的胜利是战术上的胜利,而胜利背后是一个个为战争付出努力、鲜血、甚至生命的身影。他们是新四军战士、国际战士,还有根据地的人民。

车桥战役中,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飞将军”陈福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据江苏淮安车桥战役烈士陵园讲解员杨颖介绍,陈福田在攻打车桥一个据点的战斗当中,腰间绑满手榴弹,手上拎着一个十字镐,肩上背着一个普通的梯子,飞身上碉堡顶盖,用手上的十字镐硬生生在碉堡顶盖凿了一个洞,将腰间绑满的手榴弹全部扔进碉堡。他冒着枪林弹雨,却似乎浑然不觉。

而像陈福田一样不畏牺牲的战士,遍布整个战场。车桥一役,我军53名指战员英勇牺牲,185名指战员光荣负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如今,在淮安车桥镇的车桥战役纪念广场上,仍能看到记录了车桥战役中英勇牺牲的53位烈士中部分烈士名字的石碑默默伫立。

战场上,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身影——日本反战志士松野觉,原日军上等兵,被俘后觉醒,毅然参加了新四军,后任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当车桥战役打响后,他高举喇叭筒,负责战场喊话。见敌人拒不投降并疯狂射击,这位年仅26岁的青年义愤填膺,夺过战友的步枪投入战斗,连发三枪,子弹击中两名日军后,他本人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赞扬说:“松野觉的战场喊话是真理的声音,震撼了那些远离故国的日本士兵的心弦。”

战役的辉煌胜利,更离不开老百姓这座最大的“靠山”。据淮安市政协委员、长篇小说《车桥 车桥》的作者于兆文介绍,淮宝地区5万民兵、民工参与支前,“新四军要什么,老百姓就支援什么”这句话响彻淮宝大地。在战役发起前1个月,淮宝地区发动3万老百姓提前在湖中浅水区秘密修筑总计15公里长的5条行军坝;西安丰镇太仓村老百姓为了让新四军快速行军,全村发动,拆下自家房屋门板、房梁搭在船上,用牛绳、长木棍拴紧,组成船桥。

历史转折:破晓之光与反攻序曲

经过一天两夜激烈拼杀,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5人,其中活捉24人,歼灭伪军483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包括步兵炮在内的大批武器弹药。

捷报传到了延安,八路军总部发布公告:“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之前,我军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新四军军部发来贺电:“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

在政治和精神层面,车桥战役的胜利意义尤为深远。新华社报道了《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我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祝贺车桥战役的胜利。战役在军事上实现了粟裕的战略构想,成功打通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的联系,使几大根据地连成一片。曾经凶悍的日寇成为强弩之末,再无力量发动上规模的“扫荡”。

车桥战役绝非一次孤立战斗,它正式揭开了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以此为起点,新四军在各个战场乘胜扩大战果,陆续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1944年,苏中根据地军民取得攻势作战的辉煌胜利,进行大小战斗178次,收复据点165处,扩大解放区6500平方公里,使96万人民获得解放。

image.png

车桥战役纪念碑 赵启瑞 摄

八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涧河水依然静静流淌。战士们曾经在战场上手持的武器,如今静静陈列在纪念馆的展柜中,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铁军”的精神——当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至暗时刻,总有不屈的脊梁挺立而起,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为民族解放浇筑出一条通向胜利的艰险之路。

车桥战役的号角,不仅宣告了华中反攻的开始,更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永不磨灭的回响:那是铁血铸就的丰碑,是照亮胜利破晓的烽火。

(淮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蔡雨萌)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