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时节的夜晚,走进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只见高清户外电子大屏正在播放电影,附近的居民或站或坐观看,沉浸在剧情中。据悉,这个大屏今年4月安装到位,既能播放电影、淮剧、健身视频和“苏超”比赛,也能展示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还将理论政策、文明公益等内容穿插其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了人心、传播了新风,该广场也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精神文明是城市的灵魂与底色。今年以来,淮安区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深入调研问政、精准把脉施策,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选取施河镇土楼村、成灌村,车桥镇大兴村、三庄村作为试点,持续拓展载体、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核心的特色发展路径。
走进大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全开放式的办事大厅让人眼前一亮,旁边无缝衔接的文明实践功能区广受村民好评。
“以前一楼迎面就是一堵墙,墙里头是办事大厅,群众办完事就走,留不住人。”村民贺成如回忆道。今年4月,村里改造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拆除了隔墙与办事吧台,将原本在二楼的文明实践功能区搬到一楼,科学规划空间,精心打造健身、产业振兴、法律咨询、阅读休闲等12个功能室,增加活动面积500平方米。“现在大家都喜欢来这儿,坐在一起聊聊天,不少邻里矛盾聊着聊着就化解了。”贺成如笑着说。
与大兴村的集中改造不同,土楼村针对村组分散,村部面积有限、服务功能不足的实际,通过租用村民闲置房屋、盘活现有空地等形式,见缝插针设置文明实践阵地。“我们在通往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路上,修了一条500米长的健身步道。每隔50米设一块善行义举榜,专门宣传身边好人的事迹,让文明一路随行。”该村党总支书记陈立功说。
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淮安区树立“一盘棋”理念,建立区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组织、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镇村负责实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组建由五大平台单位、文明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汇聚。
各试点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打造“一村一品”文明实践品牌,涌现出三庄村“暖心+惠民+活力+”服务品牌、大兴村“邻里互助”品牌、成灌村“乡风文明”直播品牌、土楼村“耕读文化”家风建设品牌,文明之花在基层生根发芽、竞相绽放。
7月15日,三庄村83岁的孤寡老人刘正民在爱心理发室理完发后,径直走向村里的养老院吃午饭。“现在理发、洗澡、洗衣服全免费,养老院还提供代餐,想得太周到了。”刘正民说,村卫生室就设在养老院里,有个头疼脑热,医生随叫随到。
群众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出行不便等实际问题,淮安区在试点村集中开展“三免两减半”服务,即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洗澡、免费理发、免费洗衣,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洗澡、理发半价优惠。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发放免费澡票2200余张,提供免费理发服务1500余人次,免费换洗衣物被褥180余次,切实提升了老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淮安区创新推出“文明服务连心卡”,为4个试点村的近2000户村民带来便利。卡片上不仅公开了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及各类生活服务项目的联系方式,还详细记录了村民直系亲属的应急电话,确保老人遭遇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获得帮助。
满足了生活需求,情感关怀同样不能缺位。土楼村90多岁的王老爹,儿子一家在镇江做面点生意,重孙在镇江上学。王老爹用的是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在村里开展的“微视频了却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带着智能手机来到王老爹家中。看到视频里的重孙子,王老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在此基础上,试点村还建立家庭联络微信群,加强与村民在外子女的常态化沟通,不仅及时反馈老人的身体状况与日常动态,还提醒子女传承孝道、常回家看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视频连线活动70人次,在老人与子女之间架起了一座“亲情桥梁”。
一到周末、节假日,三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的“周末社区”就热闹起来,留守儿童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读书分享、手工绘画、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淮安区注重将文明实践与文明培育、文明建设相结合,指导各试点村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度,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树立文明新风的积极性;修订村规民约,规范人情往来、酒席规模、殡葬形式等内容,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成灌村建立“理润民心”“艺彩流光”“乐享悦读”等8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土楼村组织开展“志愿红扮靓家园”行动,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治理;三庄村采取分包“微菜园”等形式,倡导邻里互助种菜、共享劳作成果……淮安区积极推动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助力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
走进大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手工坊,十几名留守老人一边将儿童充气泳圈折叠装进包装袋,一边聊着天,气氛融洽。村民张奶奶乐呵呵地说:“村里为我们找的活儿,一叠一装很简单,大家聊着天、吹着空调,就把钱赚了!”在每个试点村都有这样的爱心手工坊,已带动400余名村民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
此外,各试点村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富民增收特色路径。成灌村将百斯特生态农业研学路线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资源,打造集研学旅游、休闲采摘、民宿体验、户外露营等特色元素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如今,这条路线每年吸引游客3000人次,带动增收20万元。
■记 者 王正道 杨丹丹,通讯员 孙 权 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