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金湖县黎城街道西苑社区居民朱秀银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院板凳会”正热闹进行。人大代表与社区居民每人一张小板凳,围坐在一起,用当地方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唠家常,像街坊邻居般聊着身边事、说着心里话。
“天马氧气站旁边的那个老厂子拆了后,一直用围栏挡着,既浪费空间又影响美观。要是能平整改造一下,根据需要建成停车场或小公园,那该多好。”68岁的顺河村村民龚治平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随后,孩子上学接送难问题也被带到了会上。“实验小学东校区每到上下学时段,路口都要堵上十几分钟。”学生家长潘红说,“东校区南侧有块空地荒废多年,能不能清理出来改造成专门的家长等候区?”
讨论气氛逐渐升温,居民们纷纷抛出身边的烦心事。“路口摆摊占道严重,路都没法走。”“有人遛狗不牵绳,附近小孩子多,该管一管。”……随着话题不断深入,大家围绕文明城市建设、公共空间治理等,提出了一个个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省人大代表、金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佩坤认真听取意见,不时询问细节,详细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大家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吴佩坤郑重承诺,“能立即解决的我们马上落实,需要协调的绝不推诿,确保每个诉求都有回音、每项建议都有落实。”
不在会议室,没有主席台,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会议,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的坦诚交流。“小院板凳会”是金湖县五级人大代表探索实践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创新渠道。“小院板凳会”的独特之处在于根据群众需求确定会议地点,船头、凉亭、院落……哪里方便聚,哪里就是议事场。同时,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灵活确定主题,提前发布通知,方便更多人参与,让人大代表与更多群众促膝交谈,没有拘束、不绕弯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商解决方案。
“小院板凳会”不仅要“坐得下”,更要“办得成”。居民提出的“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城市‘小客厅’”建议,已在金湖县黎城街道朱家巷变为现实——绿植错落有致,彩色步道蜿蜒其间,各类健身器材点缀其中,昔日闲置地块如今已蜕变为集休憩、健身、社交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并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这一举措既美化了空间环境,又拓展了居民活动场所,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小院板凳会”全面“走”进各村和社区。截至目前,金湖县已有510名各级人大代表走进基层,依托“10个中心网格—436个单元网格—510名人大代表”组织架构,形成“网格长—网格员—小院院长—人大代表—农户”五级联系服务体系,成功打造“说问题、诉烦恼、表诉求、提建议”平台,开启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新格局。此外,每位人大代表均建立履职档案,严格落实每半月至少进一次小院、接待五位以上群众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联系全覆盖,真正让老百姓“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小院板凳会”不仅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新平台,也是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体现。在这里,民意沟通更顺畅,问题解决更高效,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温度。
■记 者 郭敏杰 刘 梦,通讯员 徐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