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安区城外东南方,一处古老的建筑引人驻足,它就是龙光阁。龙光阁与城中的镇淮楼、城西北的文通塔遥相呼应,不仅见证了古城的辉煌,更承载了无数淮安人的历史记忆。耸立的三层主层楼阁高达20米,覆盖着翠绿的琉璃瓦,飞檐层叠,多角塔形的设计别具一格,与东西廊墙相连,共同构成一幅壮观的古建筑群。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漕运总督朱大典在淮安城的东南护城岗上建了一座飞檐雕甍的楼阁,共有房屋二十多间。因楼阁所在的高岗有“龙蛇”之形,所以得名龙光阁。每至中秋、重阳,文人墨客皆至龙光阁登高,并赋诗纪事。清康熙年间,龙光阁曾坍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何锦、丁晏等在原址重修,是年九月竣工。淮安籍礼部尚书李宗昉为龙光阁书巨匾。
自龙光阁矗立,“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便成为淮安士子最深切的祈望。他们笃信朱笔点斗之灵,登阁遥拜者络绎不绝。据曹镳《淮城信今录》记载:“郡城之形为灵龟望海,龙光阁首也,文通塔尾也。又云淮城系乾巽龙脉,自解阜洞起,抵龙光阁。龙光阁地当巽位,风水最为剧要。后阁圮废,恰一时文运蹇,民生窘,上下都以为急宜修复龙光阁,以扶植文运民生。”
抗战初期,龙光阁遭日军飞机轰炸,于1943年被拆除。龙光阁自1843年重修至1943年拆除,在整整一百年中,一直是游览胜地。
2011年,为传承古城文脉,龙光阁原址重建。新阁建筑面积1448.7平方米,基座高阔雄浑,托起三层主阁,碧瓦飞檐刺破云天,巍巍然镇守古城东南一隅。如今登阁,耳畔似仍交织着昔日黄河的奔雷与书斋的清诵。
■记 者 潘梦洁 李昱含 刘志钧 徐天魁,通讯员 刘建方 孙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