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与民同行,讲好中国乡村民主故事——刘河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纪实

与民同行,讲好中国乡村民主故事——刘河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 2025-10-13 08:31  关注度:239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没想到我们小村庄的民主故事,有一天能走上联合国的讲台。”10月11日,淮阴区刘河村党总支书记吕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刘河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没有“高大上”,有的只是从村民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出发,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

“没想到我们小村庄的民主故事,有一天能走上联合国的讲台。”10月11日,淮阴区刘河村党总支书记吕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刘河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没有“高大上”,有的只是从村民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出发,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

据了解,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人权与国际发展权”主题边会上,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易波向与会各国代表和专家介绍了刘河村在探索基层民主、保障村民发展权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好声音:淮安乡野间的民主故事

故事要从今年年初说起。2月26日,东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法理法制史教研室党支部与刘河村党总支开展支部共建结对活动。易波表示,与刘河村建立专人对接联系,专家老师可以通过远程在线方式为群众“支招”。

而后,易波带领师生团队来到刘河村进行田野调查,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倾听民声,帮助村民解决法律问题。

“在淮阴区刘河村,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易波在主题边会上向与会各国代表和专家介绍了刘河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故事。他表示,发展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可衡量的,甚至是个人层面深切感受得到的权利。

从国际讲台回望刘河村,泛黄的老报纸、葱茏的小菜园和邻里间温暖的“搭把手”,生动诠释了这个中国村庄如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老报纸:泛黄纸页上的民主薪火

在刘河村“老报新声学习点”的玻璃展柜里,一张张记录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的老报纸整齐排列。“这些宝贝是村里的退休老校长刘大亮捐出来的。”吕雷介绍,这些珍藏了几十年的老报纸串联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脉络。2021年,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刘河村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综合实践点时,刘大亮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这些珍贵的报纸。“要让年轻人知道,咱老百姓当家作主,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根有基的!”刘大亮说。

“这是1954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文中写道:‘农民代表攥着布包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是1959年报道‘农民代表建言’的文章……从土改时期的木质投票箱到如今的电子表决器,从扫盲班里教写‘同意’二字到现在屏幕上轻点‘赞成’按钮,每个时期的报纸都能找到基层民主治理的身影。”说起老报纸里的民主故事,刘大亮如数家珍。

这个小小的学习点,成了村民们理解“民主”的启蒙课堂。泛黄的报纸与现代化的“码上见代表”二维码并置,无声诉说着民主形式的变迁,却坚守着同一个内核——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村民李大爷感慨:“以前看报纸知道国家大事是人民作主,现在咱村里的事,也真能自己说了算!”

这些弥足珍贵的老报纸,是社会治理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代刘河人“让日子过得更好”的验证。

小菜园:泥土里长出的民生答卷

“我们搬进新小区,自留地没有了,成了‘城里人’,吃根葱都要买,太不方便了。这个问题请你一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呀。”两位村民来到刘河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找到值班的镇人大代表刘晨骁。

2021年,村民们搬进刘河村农房改善项目,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村民们竖起大拇指,但失去自留地成了大家的烦心事。

在接到村民的反映后,人大代表迅速实地了解相关情况,并在村党总支支持下召开选民议事会。在会上,人大代表、村“两委”成员、选民代表围绕这一问题现场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识:把村头小河边的土地整合起来,一家几平方米,这样既能种菜,又不影响绿化。

“选民议事会达成共识后,村委会迅速行动,河边土地平整完成,后又通过抽签形式,一家一小块菜地,满足了村民的需求。”镇人大代表刘晨骁说。

在刘河村,通过民主协商解决的“关键小事”比比皆是。小到解决群众“吃根葱都要买”的烦恼,大到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人大代表通过视察、走访、接待、联系选民、调研等方式,先后推动解决了路桥毁损修复、阳光房搭建、农业技术指导等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刘河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诠释了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该村已累计召开议政会议15场,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

“搭把手”:代表与群众携手共奔致富路

“万事开头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起来了,发展是大难题,要让大家富起来。”“我们村菌菇产业规模小,必须扩大规模,流转土地,发挥土地效益最大化。”人大代表和乡亲们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发展难题。

如果说菜园解决了“吃”的烦恼,那么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则是村里蓬勃发展的赤松茸产业。而连接起村民期盼与产业兴旺的,正是“卫菌搭把手”人大代表实践点。实践点的名字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人大代表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搭技术引进之手,搭政策扶持之手,搭解决难题之手。

面对技术难题,实践点不仅通过涉农代表联系市农科院专家,牵线搭桥,寻找专业人才,还积极对接淮阴师范学院专家团队获得免费技术支持。面对资金难题,更是成功争取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标准化设施农业大棚120个。

在代表们持续不断的“搭把手”推动下,赤松茸产业突破发展瓶颈,亩产超1500公斤,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带动26户家庭走上致富路。如今,赤松茸产业已成为刘河村特色产业的重要一环,与后续发展的中草药种植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并实现订单式种植供应,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

“搭把手”实践点,真正成了代表联系群众、推动产业发展的“连心桥”和“助推器”,让民主实践在富民兴村的道路上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小村庄:中国乡村民主故事的刘河实践

刘河村的故事,有的是泥土的芬芳、解决问题的实效和百姓脸上舒展的笑容。它用最朴素的实践印证:中国的民主,在田埂上生长。

刘河村的乡村民主故事——“老报纸”传承精神、“小菜园”回应民声、“搭把手”赋能产业,并非孤立的样本。如今在淮安,一套具有淮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正在形成,让“人民当家作主”从理念变为遍布乡野的生动实践。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将“着力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路径清晰、措施具体的18条“淮安意见”,确保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贯穿于人大工作、代表履职和基层治理全过程,使自上而下的统筹整合与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互为促进、双向奔赴。

“人民参与民主的实践越广泛,意愿表达得越充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就越真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就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表示,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将着力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淮安样板”,在展示“象征意义”中彰显更多人大担当。

■记 者 杨 尚 蔡雨萌,通讯员 王 颖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