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大龄孤残儿童收养安置工作

淮安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大龄孤残儿童收养安置工作

发布时间: 2025-10-20 08:32  关注度:23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锦燕表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打开心门,让他们相信,总会有爸爸妈妈在等他们回家。”未来,市民政局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凝聚更多爱心力量,让更多孤残儿童早日走进温暖的港湾,拥抱幸福美好的未来。

“我有爸爸妈妈了,还有了自己的房间,妈妈会给我讲故事、陪我玩,我喜欢这个家……”近日,10岁的晶晶攥着新妈妈的手,与回访的民政工作人员分享喜悦。这温馨的一幕,是我市积极推进大龄孤残儿童收养安置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市民政局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升级工作,以“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为目标,成功为众多孩子找到幸福归宿。

服务提质,助力孤残儿童重启家园梦

2023年,随着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工作的推进,市儿童福利院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儿童福利机构,生活设施全面改造升级。改造后,集体宿舍变为温馨宽敞的房间,康教设备完成更新换代,市儿童福利院处处洋溢着“家”的温暖气息。

更贴心的是,市儿童福利院在专业服务上进行“加码”:与市妇幼保健院共建“医疗康复帮扶合作基地”,医生定期驻点,让患病孩子不用奔波就能获得治疗;联合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特教办学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可以跟着老师学写字、学画画;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和作业辅导;深化“淮童安心·相伴成长”品牌建设,党员志愿者主动认领“亲情周末”,陪孩子做手工、读绘本,让孩子慢慢感受到陪伴的温度。同时,市儿童福利院探索家庭寄养和类家庭式养育模式,教孩子叠被子、包饺子等,在琐碎的日常中,悄悄为他们种下“渴望有家”的种子。

晶晶曾是一只敏感的“小刺猬”,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有些自卑、内向。护理员每天都细心地给她扎小辫子,康复师耐心地陪她做康复训练,志愿者还带她去买漂亮的发夹。渐渐地,晶晶发生了变化——她开始主动把自己画好的小兔子送给志愿者,甚至在主题开放日活动中,穿着漂亮的裙子站在台上演唱《听我说谢谢你》。晶晶的歌声让无子女的刘女士夫妇红了眼眶。当刘女士轻声问她:“愿意跟我们回家吗?”晶晶愣了几秒,突然伸手抱住了刘女士。

如今,晶晶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她和新爸妈的全家福。“昨晚,她抱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爱你’。这辈子,我从来没听到过这么珍贵的告白。”刘女士哽咽着说。

据统计,2024年以来,市儿童福利院已为12名病残孤儿找到家庭,其中包括1名重残孤儿、10名8周岁以上大龄少年儿童,另有5名孩子正与意向家庭接触,相信不久他们也能喊出那声迟到的“爸爸妈妈”。

重拾温暖,点亮孤残儿童的家庭之光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见证市民政局送养工作为大龄孤残少年儿童带来的命运转折。“我不想要新家庭,这里才是我的家。”11岁的小杰因先天唇腭裂遭遗弃,此前在本地福利院生活多年。2023年,他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后,对收养事宜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刻意避开前来咨询收养事宜的家庭。工作人员一边安排心理辅导员每天陪小杰下棋、聊动画片,一点点打开他的心扉,一边反复筛选有耐心、懂包容的家庭,最终为他匹配了南通的一户人家。

今年8月,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陪小杰走进新家庭。新爸妈带他认识爷爷奶奶,陪他去图书馆读绘本,教他骑自行车……当工作人员离开时,小杰紧紧牵着新妈妈的手,笑着挥手告别。“孩子被收养前会有一到两个月的融合期,我们会全程跟踪,及时解决融合期间的各项问题。”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欣慰地表示,小杰每次打电话来都会说,爷爷奶奶做了他爱吃的鸡翅,爸妈带他去公园散步了。“孩子能这么快融入新家庭,我们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

温情破冰,用心破解孩子不配合难题

尽管送养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大龄孩子不配合”是最突出的问题。

原本在县级儿童福利院抚养的孤弃儿童,因多种原因错过了最佳送养时机。这些孩子大多有着复杂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对陌生家庭充满戒备与恐惧;部分孩子还因身体残疾或过往创伤,存在自卑、敏感、叛逆等心理问题,不仅拒绝与收养家庭沟通,甚至抵触送养安排。这种抵触并非个例。据了解,不少县区福利院移交的孩子会形成“抱团抵触”的小团体——他们习惯了以往的集体生活,既害怕陌生环境,也畏惧未知的家庭关系。

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民政局组建“心理疏导+陪伴关爱”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心理咨询师、清江浦区让爱起航公益服务中心社工及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团队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陪伴玩耍、共同参与活动建立信任;安排收养家庭与孩子开展“渐进式接触”,从短暂见面交流,到周末共同生活,再到融合试住,让孩子逐步适应新家庭。

同时,市儿童福利院重视对孩子的家庭认知教育,借助绘本、真实事例等,帮助孩子理解家庭的意义,让他们明白:收养家庭不是“陌生人”,而是能给予他们关爱与陪伴的“亲人”。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主动接受并融入新家庭。

关爱“加码”,为孤残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17岁的晓萱曾以为过了14岁,“拥有一个家”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民法典实施后,将收养年龄上限从14周岁放宽至18周岁。这一政策调整,为更多大龄孤残儿童打通了“回家的路”。

针对大龄儿童特点,市民政局精准施策,将符合条件的大龄儿童定向推荐给有需求的家庭。意外失独的王女士夫妇得知有大龄孩子可收养后来到市儿童福利院,与晓萱一见如故。几天融合相处后,在晓萱轻声喊出“妈妈”的那一刻,王女士泪如雨下。“多亏国家放宽了收养政策,我们老两口遇到晓萱,生活就有盼头了。”她说。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对孩子们未来的“兜底”保障上。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负责人介绍,残疾孤儿被收养后,仍可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等项目资助。需要定期康复的孩子,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或儿童福利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康复费用按政策减免。此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还免费为收养人提供康复技能培训。

病残孤儿回归家庭,这一举措不仅让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也为福利院“开门办院”释放和激发了更多养育资源。如今,市儿童福利院实施的“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正为更多困难家庭送去希望:既为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公益托养和康教服务,又遴选有照护经验的家长担任护理员,全年预计惠及30余个家庭,实现“托养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的社会价值。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锦燕表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打开心门,让他们相信,总会有爸爸妈妈在等他们回家。”未来,市民政局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凝聚更多爱心力量,让更多孤残儿童早日走进温暖的港湾,拥抱幸福美好的未来。

■记 者 潘梦洁,通讯员 李密康 李国美 续文念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