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秋雨一场寒。伴随着冷空气的持续扩散,我市气温开启了“跌跌不休”模式。昨日清晨,全市最低气温仅9℃,一举创下今年立秋后的新低。记者昨日从市气象台获悉,气温将持续创新低,市民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另外,淮安的秋天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虽迟但到”。10月18日,市气象台官宣,我市已于10月12日正式入秋。
上周起,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来袭,成功将热了许久的淮安“拽”进了秋天。上周六,市气象台宣布,自10月12日起,我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达到了气象学上的入秋标准。
回顾今年淮安的入秋历程,可谓“一波三折”。9月17日至21日,市基准站日平均气温好不容易降至22℃以下,入秋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夏天却“恋恋不舍”,9月下旬气温又在22℃上下徘徊,9月入秋的计划直接“泡汤”。更令人意外的是,10月上旬,气温不降反升。10月5日至6日,我市日平均气温突破25℃;6日,市区国家级站点最高气温达到28.6℃至31.7℃,南部盱眙部分镇的气温更是冲到34℃,不少人直呼仿佛又回到了三伏天,10月上旬入秋自然也无望。好在冷空气终于发力,随着大气环流调整,10月12日起,我市气温持续下跌。至16日,我市日平均气温顺利满足入秋标准,今年淮安入秋时间最终定在10月12日。与常年相比,今年淮安入秋时间晚21天。
今年淮安的秋天为何来得如此晚?“罪魁祸首”当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今年它格外强势,10月上旬还像巨型保温锅盖一样,稳稳地“赖”在淮安上空,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要知道,去年10月,它早就退到海上,冷空气得以顺利南下,秋天准时报到。而今年直到10月12日,这顶“锅盖”才逐渐开始南退,秋天这才姗姗来迟。
近日,冷空气成为天气舞台的绝对主角,降温、降雨、大风齐上阵,将秋天的氛围感拉满。不少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秋凉”打得措手不及,早晚出门若不穿厚外套,大概率会被冻得瑟瑟发抖。
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下半年来最强的一次降温过程。眼下,这股较强冷空气仍在持续渗透,且后续还有补充。虽然气温单日降幅不是很大,但会连续降温,如同坐滑梯一般。预计明天我市最低气温将降至8℃到9℃,妥妥“一秒入冬”的节奏。不过,本周中期天气将有所好转,连绵不绝的雨水将告一段落。但天气放晴并不意味着就会暖和起来,冷空气的影响仍将持续,气温回升的脚步非常缓慢。所以,市民千万别急着脱掉厚衣服,以免着凉感冒。
冷空气发起了对副热带高压的全面反攻,台风也没闲着。中国天气网显示,18日凌晨,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的热带低压加强为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从路径预测来看,该台风登陆我国的可能性不大,更不会直接影响江苏,但会成为这次冷空气的“神助攻”,赶走副热带高压,使风吹得更猛,降温时间更久。市民需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应对这波较强的冷空气过程。
大降温来袭,不少人开始翻箱倒柜找出换季衣物,甚至早早穿上了秋裤;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坚持“春捂秋冻”。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穿秋裤?“春捂秋冻”要“冻”到什么时候?
需要提醒的是,盲目“秋冻”不可取。适当“秋冻”确实可以提高身体抗寒能力,利于人体抵抗力的自我调节,不过这种做法只适宜在初秋时节。初秋时,天气尚不算太过寒冷,适当的寒冷刺激能让身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增强抗寒能力。然而,一旦进入深秋,尤其是寒露节气过后,情况就大不一样。此时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若仍坚持“秋冻”,就可能给身体带来不适。尤其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秋冻”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危害健康。一般来说,当最低气温低于10℃时,就该考虑穿上秋裤,并且随着气温降低,秋裤也应适当增厚。对于老年人、关节炎患者、体质较弱人群来说,双腿时常感觉冰凉,最好提前穿上秋裤。
选对秋裤材质和版型很重要。不少人认为紧身秋裤保暖又时尚,其实太紧的秋裤容易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身体反而会更冷。挑选秋裤材质首选透气性好的纯棉,版型以宽松有弹性为佳,如果追求高保暖性,可选择含羊绒成分的秋裤。
■记 者 徐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