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八点半,淮安区看守所医务室的门准时打开,57岁的民警王加成准备好血压计和听诊器,开始一天三次的巡诊。“昨晚睡得怎么样?”“药按时吃了吗?”他一边为在押人员测量血压,一边询问身体状况。这条固定的巡诊路线,他已走了整整30年。与许多同事不同,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一条由“第二次生命”铺就的道路上。他的故事,不仅是30年的奉献,更是一场从“白大褂”到“藏青蓝”的跨界,一次由组织托起的生命“移植”,一段将“感恩”淬炼成“坚守”信念的漫长道路。
1995年,已在医院工作3年的王加成做了一个让身边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报考公安,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当时医院领导挽留,家人也觉得医生是份更安稳的职业。”王加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神里仍带着当年的坚定,“但我觉得,警察这份职业,有种不一样的担当。”
从宽敞明亮的医院到戒备森严的看守所,从受人尊敬的“王医生”到需要重新学习的“王管教”,这道高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初期,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业务,而是如何将医者的“仁心”与警察的“刚性”相融合。
他将在医院养成的严谨与细致带入监管工作。面对在押人员,他不仅关注其行为表现,更习惯观察他们的面色、步态和精神状态。这份独特的“医警”视角,让他总能先人一步发现问题。
“王加成有一双‘火眼金睛’。”看守所教导员张德林说,“有一次他只是路过监室,瞥见一名在押人员脸色不对,立即上前询问,后来证实是急性肠胃炎前兆。因处理及时,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加重。”王加成说:“身体的不适会影响情绪和思想。把身体问题解决好,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这种将生理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的工作方式,让他赢得了在押人员的信服和同事的尊重。一位青年民警感慨道:“他能从一声咳嗽、一个眼神里读出信息,这种能力令人佩服。”
就在王加成逐渐适应新岗位时,命运的暴风雨骤然来袭。1999年底,他被确诊为尿毒症。
“那段时间,天是灰色的。”王加成坦言,每周两次的透析不仅消耗家中积蓄,更消磨着他的意志,“女儿才5岁,我不敢想未来。感觉前面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绝望之际,组织伸出了援手。市公安局淮安分局党委专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为王加成预支5万元工资,并发动全局募捐。
“当大家把筹到的8万多元善款送到我病床前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只是哭。”时隔20多年,提及此事,王加成依然眼眶湿润,“那不是钱,是命,是组织把我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2001年4月17日,肾移植手术成功。术后,每年近10万元的抗排斥药物又成了新负担。省公安厅的大病救助政策如及时雨,连续3年为王加成解决用药资金难题。
“我的命是组织一块一块凑钱‘买’回来的。”这句王加成常挂嘴边的话,凝结成了他此生最坚定的信念——既然这第二次生命是组织给予的,那么往后每多活一天,就要为这份事业多坚守一天。
手术成功后,领导都劝他在家休养,但不到一年,王加成就主动要求回到岗位。
重返岗位,他带来的不仅是工作的热情,更是历经生死后的从容。他每天需服用两次免疫抑制剂,雷打不动。小小的药盒是他生命的“稳压器”,也提醒他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他不是在‘熬’日子,而是在‘守’使命。”与王加成共事10余年的管教民警陈旭生说。在王加成看来,这份“守”的内涵远比完成任务丰富。2024年,他发现在押人员靖某咳嗽带血,凭借医学知识和高度警惕,他坚持要求送医,最终靖某被确诊为肺癌。“及时治疗不仅救了他的命,也保证了法律程序的公正进行。”王加成说,“在这里,保障他们的健康就是保障法律的尊严。”
他的形象在同事们眼中愈发高大。“他是我们所的‘定海神针’,”看守所副所长刘建璋说,“不单指他的医术,更指他的精神。一个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每天能如此平和、专注地工作,他本身就在诠释‘警察本色’。”
在这个特殊环境里,王加成的“医者”身份也常成为打开在押人员心扉的钥匙。年轻的在押人员韩某曾患肾病被王加成及时发现并很快得到治疗。韩某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王警官让我知道,就算我犯了错,我依然是个‘人’。他不仅治了我的病,更让我这颗凉了的心,又暖和了一点。”
30年,青丝变白发,王加成依然每天行走在那条250米的巡视道上,走过从“王医生”到“王管教”的漫漫长路。“我的命是组织救的,得回到‘哨位’上来。”他说。
■通讯员 蔡瑞永 袁 波